基础信息
案例申报单位: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华府路小学
案例名称:“药食同源·慧心食育” 食物教育体系
机构类型:教育
案例回访纪要
案例简介
南宁市江南区华府路小学是一所于2018年创办的全日制公办小学,学校现有55个教学班,2967名学生,专职教师150人。针对当前青少年不良饮食习惯、生活经验单一及缺乏本土传统知识的学习等现象,学校将教学目标与国家教学大纲深度融合,并与南宁市希望工程、南宁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那文化食育耕读学堂合作,积极探索 “南宁市希望工程健康守护计划青少年营养食育项目”。学校70%的学生来自务工少数民族群体子女,学校将劳动教育和中华传统食育文化融合,促进城乡青少年食育工作发展;引导青少年及学校师生关注地方食物系统,食物资源的生产利用以及地域性的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如广西本土苗族、壮族药食同源的传统医药知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同时让学生了解和喜爱广西本土文化,实现食物的在地化消费和循环。课程内容周期性更新,课程主题新颖、有趣味性,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养成了减少点外卖、不挑食等生活饮食习惯,学生家长、教师也在项目过程中学习到传统饮食文化知识,提高其文化涵养及生活质量。课程成果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并为其他几十所学校及机构提供食物教育的教学范例。在面临教学场地和资金短缺的局势下,江南小学华府校区希望能够和良食等机构进行合作联动,获取一些场所和师资力量的培训支持,也期待和不同领域的各位伙伴合作,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第一部分:案例旨在解决的问题与良食倡议的关联性
健康饮食:宣传民族地区的传统壮医、瑶医药文化,培养学生树立健康饮食的意识;
当地当季:结合中国24节气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独有的植物染料、吃花习俗、特色美食开展活动,参与一些食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食物教育:开发食育项目式学习课程,借助学校“药食小工匠”“我是烹饪小能手”社团对学生进行食物教育。
第二部分:案例行动解析
维度一:食物生产供应
1. 生产
学校通过与中国共青团南宁市委员会、南宁市江南区教委、南宁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南宁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各类机构开展深度合作, 如制定青少年儿童的活动规划,提供资金支持,开发不同的课程和活动等,开展“药食小工匠”“我是烹饪小能手”等主题社团,在课程中制作植物驱蚊水、豆乳香皂、纯豆浆面包等,打开学生的想象力。通过食物课程让同学们探究食材的具体使用方法,各学科老师均有参与设计,为学生们提供时下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内容。在食物教育的课程学习中,不强调作品成果,重视学生们参与过程的想法和动手能力。尤其针对当前过度西式化的饮食习惯,以及孩子在幼龄阶段就出现抑郁等负面情绪,学校通过开发、设计不同的食物教育主题课程,以“育人”为目标,改善学生们的饮食选择,积极调节学生们的情绪。
项目建立过程中的困难及解决方式:
(1)资金短缺问题,获得希望工程基金会、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课题经费和学校自筹多方支持,并发动家长,学生,社区志愿者参与筹款;
(2)课题统筹协调问题,通过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形成会议纪要,校长牵头协调,专人负责推进。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派出教授实施过程检测和评估。定期调整。
(3)由于学生的心智、身体发展发育存在差异,通过高龄学生帮带低龄学生,促进学生互信,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同时,任课老师不断教育,改变教学策略,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能形成学习伙伴,共同学习。
(4)校内空间,资源有限,缺少专门教室开展活动,尽力提高功能教室的利用率,并自筹经费对食堂进行改造,实现烹饪的现场教学。因陋就简,食育活动下沉教室开展,学校提供会议室作为学生课后兴趣班教室等。
2. 生态
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偏食挑食的行为有所改善,逐渐养成了尽量吃完食物的习惯。这种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助于减少食物浪费,从而减少了厨余垃圾处理中的碳排放。
厨余垃圾进入堆肥箱→回填成为肥料→生态种植,同时收集雨水(节约和再循环)。
厨余垃圾的另外用途是食物美育→在美术组老师的指导下利用食材边角料做贴画,(办画展)美化校园(后期可考虑组织拍卖,获得的经费成为食育项目的经费来源之一)
劳动教育与生态教育融合,校园的落叶,杂草成为生态绿肥的一部分,(回填堆肥)
营养认知的改观(无实测数据,正在推进)。
3. 生活
学生群体是主要受益者,改善学生的饮食习惯,选择健康、多元的食物消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广西本土为文化。通过项目学习,学生能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成果明显,学习兴趣高涨,思维得到了活跃,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
在项目课程的准备过程中,针对教师团体中对传统知识缺乏认识与了解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食育课程的前期教育、培训,让青年教师自身先学习、掌握本土文化和食物智慧。
学生家长在食物教育课程中,也会受到正向反馈,收获健康饮食的知识,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
同行也通过江南小学华府校区的案例分享与媒体报道,让其他机构、组织(学校)学习、探索更多新模式、有创意的食物教育项目。
维度二:食物消费环境
1. 宏观环境
推动青少年食育工作在小学与国家教学大纲的深度融合,江南小学华府校区与南宁市希望工程、南宁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那文化食育耕读学堂合作,积极探索“南宁市希望工程健康守护计划青少年营养食育项目”。
政府的参与为学校提供了政策支持、基金会向学校提供了部分项目资金、大学参与向学校提供基础理论支持和数据监测。
2. 可获得性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食物教育的场所和资源;
项目便于传播分享,可以为其他学校或机构提供相关的食物教育案例。。
3. 社会环境
江南小学华府校区引导青少年及学校师生关注地方食物系统,食物资源的生产利用以及地域性的饮食文化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通过倡导青少年的健康生活全民参与,结合南宁市的地域特色,推广本地食物系统,让学生了解和喜爱广西本土文化,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实现食物的在地化消费和循环。
维度三:食物消费需求
1. 信息和教育
培养生活智慧,项目和学校的育人目标一致,补充孩子们的本土文化知识。
通过食育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食物系统及其重要性,了解并实践健康的饮食习惯;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通过项目课程,让学生了解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药食同源文化。
2. 行为转变
学校设置了三大食育空间,创新食物教育场所:学校打造了种植各种药食两用植物的生态池和药植园,建设了学生项目式学习的操作区、展示区——药食坊。
软件体系方面:学校构建了小学校园食育课程体系。
3. 产品体验
江南小学华府校区针对南宁的本地食物、本地文化,进行可持续的、生长性的食物教育内容,比如食材的创新、调料的创新使用等;每年的主题都会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形做出相应的内容调整。
第三部分:案例的积极影响
PEOPLE | 案例对人类健康和福祉起到的积极影响
通过近两年食育课程学习,学生的日常饮食习惯发生了改变;减少了吃外卖、喝冷饮的次数,从85%下降到了46%,减少了偏食、挑食的现象,从48%下降到了29%;学生健康饮食理念提高,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从4%提高到62%。食育项目的推进取得了积极且明显的效果。
PLANET | 案例对自然环境起到的积极影响
通过对学校食堂的厨余监测,经过食育项目的实施,学校的剩余食物再利用率提高了32%,大多数学生均形成了低碳,环保等方面的意识,再促进社会资源循环再利用方面的教育效果明显,如:雨水灌溉、落叶回收堆肥、剩余食材的再加工等。
PROSPERITY | 案例对经济繁荣、社会包容和公平起到的积极影响
学校的学生生源有70%来自周围社区的进城务工人员,通过食育项目的推进,让这些脱离土地的孩子与城市孩子一样重新获得了关于“食”的经验,尤其在进城务工少数民族群体,这样的表现更为明显。江南小学华府校区的食育体系构建经验在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举办的“2023年中小学双减优秀教学成果校长论坛”上进行了介绍。学习成果在南宁市江南区中小学校长论坛进行专场展示,为南宁市小学开展食育项目式学习活动提供了实施策略,辐射效果明显,大力推动了城乡青少年食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第四部分:案例目前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自身未来发展计划
市场拓展与养殖规模:江南小学华府校区计划和本地医院开展合作,如南宁中医院等,从药食同源角度共同完善食育体系,同时希望借助政府和民间力量,获取社会各界的指导,推出更多优质课程,推广更多的城乡学校。
消费者教育:除了对学生的食物教育,也可以对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开展潜移默化的食物教育,增加食物消费选择的更多可能性。
技术与管理提升:培养师资力量,增加教师相关领域的知识深度;与多方机构合作,开拓新主题。
行业整体发展期望
市场需求与发展前景:江南小学华府校区秉持食物教育是一件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既响应政府教育大纲的需求,又能发扬民间本土智慧,在多变且脆弱的食物环境下,培养全民食物观念和食物教育是一件意义重大的行动,同时也和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整个行业还需要互相支持和学习,共同创造食物教育的大环境,从知识到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