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食进展
良食英雄峰会第二天(下)| 集合每个人的观点,拼凑出全社会的良食愿景

八月六日下午,更多良食英雄在“叶叶菩提食物小论坛”上展示了风采,并且在工作坊中获得了导师的指点和鼓励。晚间,三位来自国内餐饮行业的演讲嘉宾分享了他们的良食故事,让听众深受启发。


本篇是第二届良食英雄峰会第二天下午的内容精要。

 

叶叶菩提食物小论坛 


午饭后的小论坛上,20位良食英雄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心得。有学生,有教师,有农人,有厨师,还有来自国内外各行各业的食物行动者。


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小小的个体,拼凑成了全社会对“良善食物”的愿景和追寻。


EY4A0114.jpg李薏雯  

“全植厨房”


EY4A0195.jpg朱子龙  

“自然农夫谈自然农法”


EY4A0035.jpg郑清敏  

“东北富硒大米”


EY4A0216.jpg迈克·罗朗  

“中国朴食匠人”


EY4A0057.jpg朱斯汀  

“守卫海洋”


EY4A0186.jpg妮基  

“蔬食厨师的人生心得”


EY4A0174.jpg大家纷纷表示 “讲得真好”


工作坊 


小论坛后,常天乐、李博成和贝琪·拉姆辛三位导师分别在社会创业、公众传播和创意研究三个方向上开展了工作坊,带领参会代表完善项目构思。

 

社会创业工作坊

“从食物出发,在商业模式中体现社会价值”


EY4A0339.jpg常天乐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食通社创始主编

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


常天乐希望想创业的参会代表能首先认真问自己几个问题:你希望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模式是怎样的?你做的这个创业项目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吗?如果有,你会怎样去规避它?


常天乐自己的创业就是根据社会行业的需求,再结合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来展开的。例如:


召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是为了解决有机小农和消费者之间缺乏交流、难以交易的问题;创办“食通社”写作传播平台,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生产者多年累积的知识经验、了解专业人士所知的全球食物体系的故事;创立“联禾计划”公益平台,则是为了给整个行业提供经验支持。


在工作坊中,几位良食英雄展示了他们的项目,并且获得了导师的点评和建议。


工作坊的最后,常天乐鼓励大家思考如何培育社会创业的土壤:“我们做一件事,要从更大的历史尺度去看它是否是好的、良善的、公平公正的。可以一直带着这个疑问,再凝聚资源去做自己要做的事。”


公众传播工作坊

“校园可持续食物行动”


EY4A0349.jpg李博成

耶鲁大学可持续食物项目

食物与农业学者


如何在项目设计中体现文化底蕴、融入人文故事,让我们做的事情蕴含直达人心的力量,让效果更加持久?


李博成讲了这样一个例子:耶鲁大学所在的土地曾经属于原住民,随着殖民者的入侵与破坏,原住民丧失了他们的家园。然而,这段历史并没有被忘记。

 

耶鲁可持续食物项目的师生以校园农场为契机,和原住民的后代建立联系,通过互相理解,修复关系,最终建立起了长期的信任。每年,原住民会将代代培育的老种子送来耶鲁农场,让这些种子生长在它原本所属的土地上,这些植物也悄悄传递着历史深处的故事。师生们还建立了线上种子博物馆,希望这些承载着生命与希望的记忆和故事能得到留存和诉说。


那么,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何让它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建立联系,折射出久远的历史?李博成在工作坊中强调了项目深处的文化力量,并从如何挖掘故事,如何讲好故事的角度对几位良食英雄的项目提出了建议。



创意研究工作坊

“运用系统思维解决食物体系中的问题”


EY4A0366.jpg贝琪·拉姆辛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宜居未来研究中心” 高级项目官员


如何找到问题真正的根源,从而避免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造成更多的问题?


尤其在面对食物体系中公共健康、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这些巨大复杂的挑战时,系统思维实在是太重要了!


贝琪介绍了系统性思维的运用方法——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因此往往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也不同;若要看穿事情的本质,就不能被过往的经历和信仰禁锢住,而是要留心观察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出假设,并且通过大量的实践来证实这些假设,同时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时刻意识到自己可能没有考虑到所有的因素,自己的信念和假设可能是错误的。


贝琪还对几位良食英雄的项目提出了建议。来自清华北大素协的学生代表介绍了高校素食连线正在筹备的“高校素食节”项目,并在工作坊现场与北大餐饮中心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晚间专题演讲 


“素食及传统文化企业创业经验”


1006456858.jpg

冼冬,素直品牌创始人


冼冬曾经发现北京素食餐厅同质化非常严重,从定位到菜品都缺乏多样性,因而创办“素直”,面向不吃素的、身体需要调理的人群。素直以菜品好吃为重,并且在服务中融入了自己的理念文化。


素直餐厅对用料十分用心,菜品汤品会随节气更迭而变化,还会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把传统文化融入宴席当中,打造全方位的用餐体验。


“素朴为本色,直心是道场”,这是素直品牌的理念。冼冬认为素食健康行业的人,最初的发心都很好,但这初心是妄心还是真心,则要通过实际做事情的过程来验证。


“西贝减少食物浪费的实践”


1433970034.jpg

楚学友,内蒙古西贝餐饮集团副总裁


楚学友从一个“鏊”字讲到了童年的美好回忆,认为食物承载着很多东西。西贝不仅用心为顾客提供美味的饭菜、营造用餐体验,也在通过减少食物浪费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楚学友主要从三个角度介绍了西贝减少食物浪费的实践:供应链、食物加工和服务提示。


在供应链层面上,科学、精准的订单预估对于减少浪费非常重要;在加工过程中,高效的生产线布局、大小酱料包装的灵活运用可以有效节省人工和物料;在餐桌上,服务员在点餐时提醒菜量,在用餐后提醒打包,都能很好地减少餐桌上的浪费。


“一个爸爸的良食探索之旅”


620138175.jpg

孙霖,有机蔬食和传统饮食文化研究推广者


女儿出生后,孙霖开始探索食物的来源,却遗憾地发现要吃到健康的食物非常困难。于是他进入餐饮行业,以自己的力量去推动行业的哪怕一点点的改变。

 

孙霖做了大量学习研究,写过书,组织过品鉴会,还为素食和生态餐厅做过顾问。他发现,餐饮行业要做“良食”,需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厨师培训,让更多厨师摆脱使用添加剂的习惯,学会用生态食材做出风味十足、健康有趣的美食;二是天然调味品,鼓励调味品生产企业研发多种无添加的复合型调料,让厨师做菜不再局限于油盐酱醋。

 

孙霖认为,补足厨师和调味品这两环,一条完整的良食产业链就建立起来了,更多中国餐饮企业也将加入进来,成为良食的提供者,造福社会。


峰会美食 


峰会的组织者发现,第一天上午的茶歇与午餐离得比较近,造成了一些食物浪费,大家都很心疼。


因此,组织者决定将八月六日的茶歇挪到下午,作为晚间演讲前的简餐,尽可能减少食物浪费,尊重食物生产者、厨师和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


外酥里嫩的小饼,甘甜软糯的铜锣烧,还有开胃毛豆、焦糖果仁和各类新鲜水果蔬菜,让参会者度过了一段美味的休息时间。


185103381.jpg

2005451449.jpg

85175053.jpg

300660927.jpg


八月七日,即良食英雄峰会最后一天的焦点是食物政策倡导。来自美国、韩国和中国各地的食物行动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妙语连珠,敬请关注!



摄影 | 小野

录音整理 | 净安

编辑 | 缪睫  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