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食进展
全球“顶级远见者”获奖公布暨“妈妈厨房”合作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1年1月8日上午,在良食基金举办的全球食物体系“顶级远见者”中国区发布会上,奖项主办方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食物项目主任 Sara Farley 正式宣布,经过为期3个月的加速器打磨阶段,“良食·妈妈厨房”成为“2050食物体系远见奖”十位“顶级远见者”之一!Sara 还详细介绍了“2050食物体系远见奖”的评奖过程与标准,她说,要想成为“顶级远见者”,必须5项评分标准全部满分,可以说比获得奥斯卡都难了。
随后,良食基金发起人简艺讲述了良食基金对这个项目的期待与愿景:让每一个社区都有一个妈妈厨房,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良食大厨,让妈妈厨房成为城市中的良食枢纽。
在会议的第二部分,我们先介绍了2020年9月-12月,良食·妈妈厨房项目所做的前期探索,随后进入“妈妈厨房”的未来合作研讨,由良食基金首席项目管周静主持,五位代表嘉宾传达了自己对“妈妈厨房”这一原型的思考。进入讨论环节,又有十几位朋友表达了自己对妈妈厨房的期待与设想。
会议最后,简艺先生呼吁伙伴们关注和参与2021年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在峰会上最大程度连接更多伙伴和资源,为进一步发展积蓄力量。本次会议的部分内容通过百度直播,共有6000余位网友实时收看,回看请点击这里。
“中国传统文化中动物观念和实践”研讨会顺利举行
1月12日,良食基金动物福利研究项目召开了第一次线上研讨会,会议邀请到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常任理事莽萍、 浙理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教授钱叶芳、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郭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高利红、天津医科大学素食健康与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王汐朋、休斯顿大学(城中)东亚政治与国际关系副教授李坚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蒋劲松等动物福利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为我们正在撰写的《中国与动物福利:当前政策的历史先例》提供指导。
该报告包含两大版块:中国历史上对待动物的态度,以及当代中国的动物福利现状与政策建议。与会老师分别给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和点评,让文章主题更加聚焦、深入,并与时代热点话题紧密结合,兼具史学的严谨和政策制定的实用。这份报告将于近期发布,敬请关注公众号“何以为食”,我们也将在第二季度的Newsletter里提供报告的阅读链接。
良食基金获得第十届中国公益节2020年度公益项目奖
第十届中国公益节于2021年1月28日至29日在上海举行,中国绿发会良食基金(以下简称“良食基金”)获得本届中国公益节2020年度公益项目奖。
设立于2011年的中国公益节是国内首个由大众媒体联袂发起的以“公益”命名的节日。历经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公益节已经成为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事。

良食基金首席项目官周静出席本次颁奖典礼,并向现场及线上观众介绍《良食倡议》
良食基金自2017年正式成立,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可持续食物体系的构建。先后在国内举办了四届良食峰会,两届新年菜单发布会及一届良食设计师大赛,普及良食理念;在线上开展“我的食物简史”写作营、中外连线&良食对话等节目启发读者深入思考食物议题;并在去年同步启动了 WET Market 菜场改造项目、良食·妈妈厨房项目,以具体落地的项目助推食物体系的典范转移。
非常感谢中国公益节评委会对良食基金工作的认可,我们会继续努力,让良食成为更多人的追求与向往,为了人类可持续的明天,加油!
“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中国说”第一期成功举办
2月2日晚8点,由中国绿发会良食基金发起的“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中国说”对话第一期于线上召开。此次与即将举行的一系列“中国说”对话活动是将于今年9月或10月召开的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的前期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向我国粮食系统相关各界与广大公众介绍峰会的进展;同时,寻找与呈现峰会行动轨道二“转向可持续消费模式”主题下中国已有的良好实践案例,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此次“中国说”对话的前半程,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副特使Martin Frick博士,峰会行动轨道二主席、EAT创始人与执行主席Gunhild Stordalen博士,峰会行动轨道二的主持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的营养司司长Francesco Branca博士,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峰会行动轨道二食物环境工作组组长、良食基金发起人与主任简艺先生,中国与峰会行动轨道二联络代表、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公共营养与政策标准室副主任王志宏博士,峰会行动轨道二青年副主席Lana Weidgenant女士与世界卫生组织营养司粮食系统多部门行动技术官员Kaia Engesveen女士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对话的后半程,来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中心的赵晨主任、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杨敏副教授与北京市鼎石学校的Malcolm McKenzie校长分别介绍了三个校餐领域的良好实践案例——阳光校餐数据平台、智慧化营养食堂与周一“生态饮食日”。随后,34名嘉宾参与者分为三组,分别围绕一个案例展开富有建设性的交流与讨论。
这些参与者来自政策研究与制定、学术研究、学校管理、教育、商业、社会企业、联合国驻华机构、国际与本土非盈利组织、厨师、记者、草根行动者与青年倡导者各界,代表了众多利益相关方,为讨论贡献了多元的视角与观点,使得参与者认识到实践案例所面临挑战的复杂性,并寻找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我们成立了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中国行动平台”
在“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中国说”第一期对话活动中,我们也同时成立了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转向可持续消费模式”中国行动平台(以下简称“中国行动平台”)。中国行动平台在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召开前与结束后,将长期发挥枢纽平台作用,成为中国食物系统领域相关机构的协同工作机制,致力于政策创新、青年行动与公众倡导等领域的工作。
UNFSS-AT2中国行动平台旨在连接与赋能中国社会各界与食物系统转型相关力量,加强中国在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中的参与和贡献。同时,作为国家行动枢纽的UNFSS-AT2中国行动平台本身将成为被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借鉴的“颠覆性解决方案”,使峰会真正成为“公众的大会”。
目前中国行动平台正在面向全社会征集食物体系转型领域的最佳实践,并将于良食峰会上向公众介绍推广,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此外,我们也在招募实习生,与我们一起搭建行动平台,点击这里查看招募帖。
良食基金作为联合国粮食峰会的中国行动平台,持续为中国读者追踪粮食系统峰会的最新动态,我们整理了2021年第一季度联合国举行的一些重要会议,以及良食基金在中国方面的工作进展,点击这里查看。
报告发布的第一时间,我们举办了“良食与生物多样性”研讨会
2021年2月3日,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最新报告《食物系统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正式发布,该报告描述了当前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情况,以及与食物系统的关联。当前,全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在加速。今天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速度要高出好几个量级,而全球粮食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推手。

在报告发布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联合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线上举办了“良食与生物多样性”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在该领域活跃的学者、行动者深度解读报告主题。
会上,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英文简称CIWF)中国首席代表周尊国先生介绍了CIWF目前正在开展的项目,中国绿发会良食基金发起人简艺发表“推动良食,保护生物多样性”主题演讲,良食基金策划总监李艺泓介绍“植物王国中央银行”项目。会议播放了《食物系统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报告发布的录制视频,并邀请出席报告发布的海外专家做客直播间,交流分享,回答问题。
中文版:https://share.weiyun.com/6nldkqRL
英文版:https://www.chathamhouse.org/sites/default/files/2021-02/2021-02-03-food-system-biodiversity-loss-benton-et-al_0.pdf
助力中国大厨国际发声的初阶英语培训
虽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流派众多,但在国际上却很少见到中国厨师的身影。这其中有很多因素,语言障碍就是其中之一。对于中国厨师来说,如果能够娴熟地使用英语与国外同行交流,会为自己的烹饪实践提供更多灵感,也让世界了解中国。良食基金一直希望促成中国大厨拥有国际视野,与世界上其他有可持续饮食理念的同行一道,发挥厨师的领导力量,共同推动世界饮食范式向着友善地球、友善其他生命的方向转移。
刚好3月,美国东北大学选修“健康与食物”课程的同学正在寻找社会服务的机会,经过与授课老师商讨,东北大学的同学将于3月底开始为大厨录制英语教学视频,为期一个月,内容涉及常用食材、调味料的英文名字,英文自我介绍及菜品介绍等,并安排实时互动、在线辅导。
目前课程为内测阶段,仅开放给和良食基金有过合作的大厨或良食设计师们,收集他们的反馈,并做出改进,待日后有成熟的机缘再为中国大厨提供更加系统化的语言培训服务。
联合“世界大厨宣言”,共同发起“厨师倡议"
2021年对于全球食物体系向更可持续更有韧性的方向发展是关键的一年,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UNFSS)、营养促进增长倡议峰会(N4G)、联合国气候峰会(COP 26)以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都将如期举办,这也是所有关心食物议题的行动者们最好的发声时机。
因此,世界大厨宣言(Chef’s Manifesto)联合良食基金, 世界厨师协会联合会(WACS),Chef Ann基金会(the Chef Ann Foundation), Chefs 4 ThePlanet, 蓝带国际学院(Le Cordon Bleu), Social Gastronomy, 共同发起厨师倡议(Chef’s Pledge),并通过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转向可持续消费模式"中国行动平台向中国的厨师发出邀请,参与厨师倡议。
我们汇编了一份调研表,希望了解:对于每位厨师来说,要确保所有人享有良善的食物,哪些是今后10年中最重要的实际行动?根据这项调研的结果,我们将推进“厨师倡议”,号召厨师做出承诺,从而在关键的全球性活动中创造更多的发声机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团结更多食物系统的倡导者成为改变的动因。
《良食报告》英文版出炉
《良食报告》是2020年良食峰会的成果结晶,里面汇总了二十多家可持续食物领域的先锋机构所做的探索实践,为良食同行者提供行动参考。经过数月的翻译与精心校对,现在《良食报告》的英文版也问世了,报告阅读请点击这里。
良食基金发起人简艺最近三个月都参与了哪些活动?
2021年1月16日,良食基金发起人简艺做客706大理客厅沙龙,结合即将召开的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畅谈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场饮食革命;2021年1月21日,出席“青年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论坛”,担任“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专场”的坐席嘉宾点评;2021年3月26日,美团在江苏扬州正式发布“2021黑珍珠餐厅指南”,简艺与美团探讨在餐饮行业如何更好地推动可持续饮食 ,这是良食基金继去年参与美团《可持续餐饮商户指南》撰写后的第二次合作。
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行动轨道二方面:1月和3月,简艺分别参与了2021年的头两次与来自中国、日本、意大利、瑞典、巴西、墨西哥、美国、阿根廷等世界五大洲的成员国代表举行的网络会议,2月3日参与2021年第一次公众论坛,3月12日参与2021年与全球大企业CEO、高管的网络会议,并在这些会议上介绍第一行动小组工作。此外,也在会议上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等机构伙伴共同探讨可持续食物体系的转型之路。
良食学者最近有哪些相关实践?
2019年末,我们设立了”良食学者“(Good Food Fellowship)资助计划,为可持续食物领域的行动者提供支持。”好吃的自然食育学堂“创办人崔雪就是2020年良食学者之一,在食物教育领域热心耕耘,一起来看看她在过去三个月里有哪些进展吧:
1月31日,崔雪主讲的《打开清洁世界的食物密码》线上食育课上线,换一个角度看待“清洁”,讨论日常生活和饮食中,有哪些因为“清洁”而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对身体和地球有哪些伤害,以及如何修复等话题;2月2日,崔雪参加了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中国说第一期线上行动;

3月14日 在北京方太幸福家体验中心举办亲子食育课堂《魔法食验室》活动,帮助亲子家庭了解微生物、发酵食物与身体和环境健康的关系;3月18日,受《中国妇女》杂志“专家来了”系列微课邀请,举办《家庭自然食育—用生命滋养生命》主题微课,10万左右人群通过微课了解如何用家庭自然食育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3月20日,在北京林业大学怀柔临下经济示范基地举办《春分日,种下食物森林》自然食育课堂,用自然游戏、创森尽责、自然艺术等方式帮助家庭了解食物森林的理念;3月22-25日,在绿骑士快乐农夫营地举办为期三天的第四期自然食育师培,7位伙伴完成了培训,并开启了自然食育师成长的旅程。
良食动态
征名 | 请为这对即将拍进纪录片的牛母子取个名字

简艺一家认养的牛母子(前面是孩子,后面是妈妈)
牛年伊始,良食基金发起人、同时也是独立导演的简艺准备继续完成他的十二生肖纪录片拍摄计划。今年,他在大理洱源县郑家庄认领了一对牛母子,计划用一年的时间纪录下它们的成长以及生活环境,探索牛只饲养行业的种种。
据说,当动物有一个名字时,人就不太舍得吃它。所以我们想邀请大家为这对牛母子分别取个名字,进入这篇推文的评论区留言即可,文章里还有这对牛母子的身世介绍哦。
良食基金将参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南京市政府共建的2021年南京和平城市论坛
南京一直致力于世界和平城市,每年定期举办南京和平城市论坛。今年的和平城市论坛将以“和平饮食”为主题,在“游猪生态”的牵线介绍下,良食基金受邀参与此次城市论坛的筹备,3月25日,良食基金发起人简艺先生与执行长侯兵女士受邀与南京团队做了首轮沟通。届时2021年第五届良食峰会将有可能与和平城市论坛有机融合,共同探讨有利于人与世界和平共处的食物体系建设之路。
良食原创
今年,我们收到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的邀请,开设“舌尖下的中国”专栏,每月提供2~3篇稿件为澎湃读者普及食物与可持续议题,从2月至今,我们已发表5篇文章,内容如下:

又是一个农历新年,在上一个农历新年前夕,新冠疫情在全国范围扩散,出行禁令从武汉拓展至全国,2020年上半年的我们,几乎都是在家中度过。一年之后,疫情仍然没有消散,很多人因为它,只好留在工作的城市“就地过年”。
防疫之外,也让人不禁反思,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疫情,究竟想让我们学到什么呢?

过去的四十多年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量的外来食品涌入乡镇。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和食物来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有许多有意思的点,值得深思,比如随着大量食品饮料的涌入,老人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乡村和土鸡蛋,一度是联系最紧密的两个词汇。青山绿水,稻田果园,天然成为了土鸡蛋、草鸡蛋、树窝蛋等“绿色”、“生态”、“健康”概念鸡蛋的出产地。然而,在我的家乡,情况已在悄然发生变化。

新冠大流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改变。当下,多国开始为民众分批接种疫苗,人们盼望着能尽快回归正常。然而,曾经的“正常”却可能蕴含着下一次全球流行病的种子。
近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至少有75%的人类新发传染病源自动物,比如H5N1禽流感、H1N1猪流感等。虽然新冠的起源还未盖棺定论,但已有国际机构(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预言,下一场传染性强又无解药的流行病很可能正在动物养殖场中酝酿。
要理解这个警示背后的故事,恐怕要从1928年讲起。

2021年新年初始,美国纽约曼哈顿一位90岁老人与世长辞。这位老人18年前再创业,在离世前一直投身其中,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行动力改变了世界。这位老人就是希德•勒纳(Sid Lerner),一位横跨1960-1990年代美国广告界的传奇人物,也是“无肉星期一”(Meatless Monday)的发起人。本文是良食基金发起人简艺在希德辞世后所写的纪念文章,从中你将了解“无肉星期一”运动的时代背景与发展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