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食进展
良食通讯 #002期



欢迎阅读良食通讯 002 期。

 

良食基金(Good Food Fund)是中国绿发会下属的专项基金,成立于 2017 年,我们一直专注于在中国推动健康、可持续食物体系转型。在本期这份“良食通讯”中,我们希望跟你分享良食基金和中国食物体系最新的消息。!

 

2020 年第三季度,中国的疫情稳定可控,食物市场和消费正在有序恢复,良食的工作也更活跃了——联合国家电视台做直播,进入全球食物体系大奖的加速器,开展多样性食材直播,参与北京设计周,筹办年度峰会……希望尽我们的全部努力,一点点推动中国食物体系转型。


良食动态




| 经过半年的角逐,我们终于拿下了全球的“食物体系远见奖”!|


历时半年,与全球 1319 家机构角逐后,我们策划的项目“从妈妈厨房到良食枢纽”(From Mama's Kitchen to Good Food Hub)终于拿下了“食物体系远见奖(Food System Vision Prize)!“

 

这是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与 SecondMuse、OpenIDEO 联合发起的奖项,也是目前全球食物体系转型领域最知名的奖项了。目前,我们已经和全球其他 9 个获奖队伍一起,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线上加速器,并正在云南大理打造我们的“妈妈厨房”原型。

 

9月19日,我们面向全国招募烹饪达人,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将齐聚大理(路费由我们出),与良食设计师决赛冠军 Lee 一起进行可持续烹饪的示范性探索,我们将用录制+直播的方式记录他们的探索之旅,并在百家号:良食基金、抖音号:良食妈妈厨房、B站:妈妈厨房Mama_Kitchen 上实时更新,精彩不容错过。




| 联手中国国际电视台,我们和全球五位专家畅谈营养、食物安全和粮食危机 |


改变食物体系,需要强有力的媒体参与。7 月 11日,我们联手中国国际电视台经典节目《对话》(CGTN DIALOGUE)栏目组联合策划的第四期良食对话节目“后疫情时代,反思饮食与可持续发展”顺利举办。

 

节目邀请到五位重量级嘉宾参与对话,他们是优酷创始人、良食基金理事古永锵先生;“蓝区”发现者 Dan Buettner;《纽约时报》健康饮食畅销书作家 Kathy Freston;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樊胜根教授;以及杜克大学世界食物政策中心主任 Kelly D. Brownell 教授。

 

跟随主持人的提问,5位嘉宾从饮食与个人健康的关联,聊到植物肉技术带来的革新,以及疫情之下,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要如何应对,公众关注食物政策的意义在哪里等。

 

节目在全网多个平台直播,累计有 10 万+ 观众收看了这个节目,错过了也没关系,你可以在这里看到回放




| 保护生物多样性,良食去云南了!可食中国·第一站:走入七民族共居的大理郑家庄 |

 

良食基金共同发起的中国绿发会生物多样性食材项目——“可食中国”落地了!

 

这是一个整合性的项目。一端连接产地、企业、政府、NGO、院校、智库、艺术机构、厨房、厨师、农户、消费者等,探索合作路径,构建合作生态;另一端整合食材收集、菜谱设计、健康实践、文化研究、融合设计、助农扶贫、可持续生活等多个相关领域,生发创新创变的可能。

 

9月13日下午,“可食中国”第一站,我们走进了云南大理郑家庄,在这个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七个民族共居的村庄里,寻访不为人熟知的多样食材,并邀请良食设计师决赛冠军 Lee 利用当地的本土食材,现场烹饪,为食材赋予全新的生命力。

 

此次走访,我们通过百度直播全程记录,共计20余万网友实时在线观看,反响热烈。在村中经营餐馆的杨队长在品尝过李岩大厨的“蔬果四重奏”后,直呼“从未想到黄瓜还可以这样做。

 

“可食中国”第一站的探访之旅圆满结束,如果希望知道我们接下来的行踪,请关注“何以为食”公众号,我们将在那里发布活动预告。

直播回放


| 中国的“素食标签“,我们在推进中!|


有研究估计,中国的素食人口在 5000 万左右。除印度之外,中国的素食人口总量高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甚至超过了欧盟人口第四大国西班牙的人口总量。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内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素食标准和标签,“植物肉”“植物奶”等团体标准和标签正在或已初步完成制定中。

 

相对于这些标准和标签,素食标签的适用场景将更为广泛。因此,良食基金希望做一些贡献,填补上这个空白。同时我们相信素食标签的诞生还能让植物产业更好地发展。7月,良食已面向食品和餐饮界招募企业和机构,共同推进中国首部素食标签团体标准的起草工作。现已于部分企业和机构进行了讨论和沟通,欢迎更多有兴趣参与的企业和机构联系我们。




| 9 月,我们和国内顶级专家一起探讨“如何在中国推进健康和可持续饮食”|


9月24日,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食品与土地利用联盟、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如何在中国推进健康和可持续饮食”网络研讨会成功召开,这是目前中国在推动可持续饮食领域召开的规格最高的会议。

 

活动的参与嘉宾有:

  •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RRI)前所长、食品与土地利用联盟的全球大使、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讲席教授樊胜根;

  •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文华;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员,城市环境与健康实验室副主任,福建农业大学教授崔胜辉教授;

  •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兼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办公室主任陈志刚;

  • 良食基金发起人、良食基金主任简艺;

  • 世界资源研究所,驻中国的首席代表方莉。 

会议上各位专家们就健康和可持续饮食的关系充分交换了意见,梳理两者之间的的重要关联。作为研讨会唯一代表公益行动机构的受邀嘉宾,简艺在会上分享了良食基金从成立至今,在推动中国可持续饮食方面的广泛尝试与实践,包括《良食倡议》的发布、新年菜单发布会、“可食中国”项目等。

 

会后我们也收到了不错的反馈。有听众表示:“通过不久前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会议了解到良食基金,觉得你们的很多实践和想法都特别好和有意义。我目前从事农业、食物和营养方面的研究。我认为良食基金很多开创性的做法和实践也同时为我们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实验田,希望有机会能和贵基金在科研方面合作,出一些好的科研成果分享中国做法。”




| 十一期间,良食基金 “WET 菜市场改造”项目亮相北京设计周 |

 

此次新冠疫情与菜市场的关联性引发了很多争议。作为日常生活中连接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菜市场是食物供应链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文中用“Wet Market (潮湿的市场)”来指称亚洲地区的“菜市场”。因为新冠疫情,提起“Wet Market ",似乎充满了潜在的风险。为了重塑菜市场的形象,良食基金开启了 WET 菜市场改造项目。


我们在这里对 WET 做出了全新的阐释:W\E\T 三个字母分别对应 Well-being 幸福, Ecology 生态, Transformation 转化,在我们的想象当中,未来的菜市场应当成为健康、可持续城市食物系统的“良食枢纽”(Good Food Hub)。         

 

9 月 23 日,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为良食基金开设了特别对话环节——“从田间到菜场”。良食基金食物政策官员欧阳惠雨在其中分享了 良食基金对于WET 菜市场的改造理念。此外,良食基金正在编写的《WET 菜市场设计手册》将展现 WET 菜市场的愿景、设计导则与最佳实践案例,手册计划于11月初在苏州国际设计周正式发布。

 

*北京国际设计周是在北京举办的大型年度文化活动和国际性创意设计活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自 2012 年开始主办。

本届设计周以“民生之维”为主题,关注设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同时,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启用全新标识、全新构建活动框架,推出学术建设、公众活动、产业合作、专业赛事、服务平台五大单元16项主体活动,分别在23个分会场举办了386场展览、论坛及相关活动,展览及活动面积达89万平米。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设计师及设计机构代表通过线下或线上的方式参与了本届设计周,吸引现场观众超过190万人次,另有国内外1.54亿人次通过网络展览、在线直播等形式关注设计周。




| 良食基金的发起人简艺参与监制的纪录片“Eating Plants”将在明年问世 |

 

良食基金的发起人简艺导演参与监制的纪录片“Eating Plants”(《吃植物》)将在明年问世。该系列记录片由澳洲纪录片导演Mick Mclntyre执导,目前进入后期剪辑阶段。这部影片在中国、美国、德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家拍摄,一个国家一集,记录植物饮食在这些国家的兴起,完整片子将于明年问世。


该片的前期制作以及后期剪辑都得到了简艺的大力支持。Eating Plants(《吃植物》)一片更是缘起于良食基金2019年组织的Kangaroo的中国巡回放映。正是在这次巡演中,导演Mick Mclntyre获得该片的灵感并着手开始准备创作的。

 

Eating Plants(《吃植物》)一片的片名巧妙借用了几年前制作的著名的纪录片Eating Animals(《吃动物》)片名。(Eating Animals)《吃动物》根据Jonathan Foer同名书籍改编、由好莱坞明星娜塔莉·波特曼监制、Christopher Quinn导演。简艺同样也参与了该片中国部分的制作,并且作为采访对象出镜。


| 第二轮良食志愿者招募结束,良食部落又添新成员 |


9月10日,为期一个月的第二轮良食志愿者招募结束,这一次又有十几位优秀的年轻人成为良食志愿者部落的一员。他们背景各异,有在加拿大高校读营养学的留学生、有在外企做财务咨询,却对自然农法充满热情的企业白领,还有小小年纪就取得瑜伽教师资质的佛教徒……

当然,这些还只是我们对他们的粗浅认知,在今后的协作中,我们会更深入地认识彼此,在相互激荡中共同成长。


良食活动



| 官宣了!10 月 28 日我们将举办“2020 年第四届良食峰会”,快记下日期 |

 

良食峰会,是良食基金的年度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分别在扬州(2017)、成都(2018)和苏州(2019)。良食峰会是国内最早聚焦食物体系转型的年度盛会,是国内最活跃的食物创变者分享思想、实践和领导力的舞台。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良食峰会将转到线上会议室(Zoom)进行,换了空间,精彩不变。

 

本届(线上)良食峰会将围绕“可持续食物体系转型”展开一系列深入研讨,系统性的转型需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因此在本届良食峰会上,你将见到来自全球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行业人士前来交流,其中包括:

 

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良食基金理事古永锵先生,良食基金理事、明绿行动智库创始人Mia MacDonald,国际慢食协会大中华区分会主席乔凌女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先生,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RRI)前所长、良食峰会首席学术顾问樊胜根先生;


IVL 瑞典环境科学院中国部首席代表高思女士,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席春玲女士, 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主任李冰女士,国际慢食协会大中华区分会荣誉秘书长张兰英女士,上海纽约大学环境研究助理教授 Mr. Yifei Li,2020良食学者、Beijing vegan community 创始人 Nancy Zhou女士,智渔创始人韩寒女士,CSA 联盟项目官员薛宁先生,MSC 咨询联合创始人杨名先生,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食物项目中国负责人高莹女士,世界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首席代表赵中华先生,中饭协素食委员会秘书长潘亚军先生,2020良食学者、“好吃的自然食育学堂”发起人崔雪女士,2020良食学者、一号农场合伙人张敏先生,小象君创始人张静女士,素食星球主编李青瑶女士,素食雷达创始人赵敏岗,禾然有机事业部总监康艳丽女士,the Grassroots Initiatives 创始人、香港名厨Peggy Chan女士,2020年良食设计师决赛冠军大厨李岩先生,谷孚咨询总经理李佩莹女士,甘肃省绿驼铃环境发展中心主任赵中先生;


EAT 基金会创始人 Gunhild A. Stordalen,哈佛大学医学院营养学系前主任 Walter Willett,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食物项目总监Sara Farley,美国烹饪学院副校长 Greg Drescher,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CIWF)首席执行官 Philip Lymbery,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 国际事务总监 Paul Littlefair ,耶鲁大学后勤助理副校长Rafi Taherian, 酷食承诺 (The Cool Food Pledge) 机构合作负责人Edwina Hughes, 哈佛大学可持续办公室项目经理David Havelick,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宜居未来中心食物社区与公共卫生项目主任Anne Palmer,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Olivier Ecker等。

 

这些中国以及全球顶尖的学者、行动者、机构代表当中很多都是第一次在中国就食物体系转型发表演讲。

 

届时,我们还将发布首期《良食报告》,由 26 家机构联合撰写,将上一年度中国食物体系转型领域优秀的行动者、推广机构及实践项目介绍给公众。此外,还有良食基金“WET 菜市场改造项目”与中国绿发会“可食中国·中国生物多样性食材项目”项目的全新起航,以及“2030倡议”的发布。

 

10月28日-29日,第四届良食峰会期待你的到来! 

关注“何以为食”微信公众号,获知良食峰会最新动态。


| 迎接世界粮食日,又有三期良食对话新鲜出炉!|


继7月与中国国际电视网(CGTN) 录制了第四期良食对话后,我们又共同策划了 3 场新的线上对谈!主题包括:“全球食物创新”、“生物多样性和助农”、“下一次疫情和饮食选择”。


三场对话目前已在央视播出,是系统性了解食物体系非常好的入口,节目全程英文对话,回放请点击下方标题。




良食《对话》世界粮食日特别节目•第一期——助农新思路:吃三万种植物食材,助农脱贫也保护生物多样性


对话嘉宾:

  • 周晋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 简艺,中国绿发会良食基金发起人、主任;

  • Paul Newnham,SDG2倡导中心总监、世界大厨宣言发起人;

  • Stephan Weise,国际生物多样性组织亚洲区管理总监;



良食《对话》世界粮食日特别节目•第二期——下一次全球疫情,已经在我们餐盘上了?


对话嘉宾:

  • 樊胜根,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讲席教授,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前所长;

  • Gunhild A. Stordalen, EAT 基金会创始人;

  • Martin Bloem,约翰斯 · 霍普金斯大学宜居未来中心主任;

  • Joyce D’Silva,“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前 CEO;



良食《对话》世界粮食日特别节目•第三期 ——全球食物创新实践

 

对话嘉宾:

  • Greg Drescher,美国烹饪学院副校长;

  • Peggy Chan,香港名厨、Grassroots Initiatives 创始人;

  • Rafi Taherian,耶鲁大学后勤助理副校长;

  • Roy Steiner,  洛克菲勒基金会副主席。


良食同行伙伴的活动推荐 

 

| 第二届世界动物福利科学大会暨第二届品质与福利鸡蛋(中国)高峰论坛 | 

 

10 月 14 日到 16 日,第二届世界动物福利科学大会暨第二届品质与福利鸡蛋(中国)高峰论坛将会举办,届时将会有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孙忠超、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RSPCA) 国际事务总监 Paul Littlefair 、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疫局驻京办区域主任 Silvia Kreindel(孔舒雅)博士等重量级嘉宾参与。

 

| 2020动物福利与公众健康国际论坛暨全国名特优新动物福利产品发布会 |

 

针对当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对于动物福利产品了解不足的现实,为提升福利产品的品牌竞争力,促进福利产品产销对接,满足公众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福利产品需求,实现优质健康福利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定于2020年12月3日在北京召开2020年动物福利与公众健康国际论坛暨全国名特优新动物福利产品发布会。

了解详情

 

良食原创

 

良食专访 |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包容才是答案


这篇专访是对7月11日良食对话的有力补充,作为农业经济和公共政策领域国际公认的权威研究者,樊胜根教授认为疫情是一次敦促全人类重新思考“技术效率”的时刻,也是增进全球包容性的机会。樊教授在专访中谈到,减缓气候变化的全球性目标与改善个人身体健康的努力在实现途径上完全没有冲突,植物性饮食可以实现两者的双赢。另外,樊教授也提醒我们关注粮食产量之外的营养问题,单一化种植导致的农田生物多样性损失,不仅事关生态,也会导致食物的营养不足。在访谈最后,樊教授说自己非常看好食物体系转型方面的研究,也鼓励中国年轻人多到世界上贫穷落后的国家宣讲营养健康知识,做对世界有益的事。

  

为什么说大厨是被严重低估的职业?

 

回想一下,在我们关于餐厅的食物记忆中留下的多是名菜,还是名厨? 

在中国,厨师通常是隐居幕后的角色,鲜少有发声的机会,但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一群关心地球、关心人类福祉的大厨联合起来,倡议通过厨师的选择力,带起可持续烹饪的浪潮。这篇文章就介绍了这样一个知名的大厨社群,他们基于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8条“大厨宣言”,看过宣言,你应该会惊讶,原来厨师可以发挥这么大的影响力!

  

从“大学生偷外卖”事件想开去

 

前段时间,一位大学生连续偷外卖被抓事件,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并不想评价当事人的作为本身,而是延伸开去,关注在世界范围内,有30亿人无力负担健康膳食的成本,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又有大量的食物被浪费掉。很多时候饥饿并非食物不足,而是食物分配不均,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改善,文中介绍的4组优秀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典范。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生物多样性项目,居然是……

 

来自印度的25岁食物设计师阿卡什,因为同事推荐的一篇报道,对印度传统烹饪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家中翻找出祖母留下的食谱书查看,发现食谱里的很多食材,他竟然未曾听闻,阿卡什妈妈倒是熟悉,但却不再用它们做菜。通过走访邻居发现,对这些50年前家庭烹饪食材不熟悉的现象并非个例,这激起了阿卡什的好奇心,他想知道为什么如今人们不再食用它们,而这就是他发起的“被遗忘的食物”项目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