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世界资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https://files.wri.org/s3fs-public/reducing_food_loss_and_waste.pdf
从热量上看,为人类食用而生产的食物中,有四分之一最终没有被人类消费。这是全球现象,在食物价值链的所有环节和所有种类的食物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全球食物供应量比应有的要少,这不仅对粮食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也令地球的农业体系不得不生产额外的粮食来填补浪费的漏洞。
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有巨大的潜在利益。2050年,全球预计将有93亿人口,其食物需求和目前的食物供应量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作为填补这一差距的有效策略,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可以满足我们在《构建可持续的食物未来》系列第一期中引入的每一条发展和环境指标(表1)。除了增加粮食供应量之外,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还能扶贫、促进性别平等,同时减轻生态环境、气候和水资源承受的压力。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可能是一个罕见的“多赢策略”。
1 “ ” | |||
|
如何才能大规模减少全球食物损失与浪费呢?即将发布的世界资源报告之《创造可持续的食物未来》(方框1)将解答这个问题。作为该报告的原材料之一,本期工作文件将以“食物损失与浪费”的明确定义开篇,然后量化问题的规模,并探索解决这个问题将对食物供应量的差距产生何种影响。随后,我们将把重心放在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的可行方案上,并展示成功案例。最后,本文将提出建议,以便大规模地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
在这份工作文件中,“食物损失与浪费”指为人类消费而生产或收获、但最终未被人类消费的植物和动物的可食用部分。它代表在食物价值链的任一环节中,供人类消费的食物在质量、热量或者营养价值上的降低。
尽管在这份工作文件中,“损失”和“浪费”这两个术语是连在一起使用的,但两者的驱动因素不尽相同,因此也有不同的解决方案。“食物损失”指倾洒、变质的食物,由于碰伤或干枯等原因导致质量非正常下降的食物,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在消费环节之前损失的食物。食物损失通常发生在食物价值链的生产、储存、加工和分销环节,是农业加工或储存、基础设施、包装或营销方面的技术局限导致的意外结果。
“食物浪费”指品质完好、适合人类消费,却因为被丢弃而未能被消费的食物(无论是否在变质前丢弃)。食物浪费一般发生在食物价值链的零售和消费环节,有时是疏忽的结果,有时是经过考虑的决定。
价值链中的食物损失与浪费从以下时刻开始发生:
▪ 农作物在农田、种植园或者果园里成熟;
▪ 动物在农场——农田、猪圈、畜栏、畜棚或者鸡笼里——准备被屠宰;
▪ 牛奶已从母牛乳房中挤出;
▪ 养殖的鱼类在池塘里成熟;
▪ 野生鱼被渔网捕获。
当食物被人消费、丢弃或是移出供人类直接消费的供应链时,价值链便终止。因此,原本供人类食用但被移出供应链的食物,即使之后被用作动物饲料或生物能源,也会被认定为是食物损失或浪费。
食物损失与浪费可能发生在食物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表2)。以下是各个环节的例子:
▪ 生产或收获环节,由于设备不过关而未被收割的谷物、被丢弃的鱼,和因为没达到质量标准或没有经济效益而未被采收或直接丢弃的水果。
▪ 处理和存储环节,由于虫害、霉变和疾病而被降为次品的食物。
▪ 加工和包装环节,倾洒的牛奶、碰坏的鱼和不适合加工的水果。加工食品可能由于订购时数量预估错误以及工厂效率低而被损失或者浪费。
▪ 分销和营销环节,仍可食用,却因为不符合外观标准或没有在最佳赏味期/有效日期之前售出而被丢弃的食物。
▪ 消费环节,被消费者、餐厅和食肆购买但没有被食用的食物。
在这份工作文件中,食物损失与浪费不包括以下情况:
▪ 骨头、器官、皮肤、种子、蔬果皮壳和麸皮之类的副产品,如果在某些供应链中并不是专为人类消费而生产,因而被丢弃或用于非食用产品,则可以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浪费;
▪ 生产过剩而被转送至食物银行,继而被人食用的食物;
▪ 为饲料、种子或工业用途而生产的食物;
▪ 超过热量需求建议的过度消费。
2 | ||||
| ||||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09年全世界生产的粮食中有32%遭损失或浪费。尽管其中针对浪费的估算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仍是目前能获得的最全面的全球数字(方框2)。
2 |
2013 |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算以重量为准。当考虑重量时,一吨谷物无异于一吨水果或一吨肉。然而,由于种类不同,每公斤食物所含的水分和热量差异很大。比如,一公斤小麦粉平均含有12%的水分和3,643千卡热量,而一公斤苹果平均含有81%的水分和1,704千卡热量。所以,仅靠测算重量不能准确反映食品中本可以被人类消费的能量。
我们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物平衡表》把该组织估计的食物损失与浪费换算成了热量。这样计算的话,全球食物损失与浪费大致占食物总产量的24%,这个数字比32%稍小,但仍然很可观。基本上,为人类生产的食物卡路里中,四分之一最终未被消费。
以卡路里为单位,全球损失与浪费的食物中谷物占比最多(53%),肉相对而言占比较少(7%)。(图1)然而,不同食物的损失与浪费之意义不同。在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消耗方面,每一卡路里的肉产生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大,肉的经济成本也较高,因此综合看来,尽管肉类在卡路里损失中占比较少,但减少肉类损失与浪费的重要性不亚于其他商品。
在测算食物损失与浪费时,是以卡路里(热量)为准,还是以重量为准,其结果会突出不同的商品。以卡路里为准,谷物的损失与浪费是最严重的,但在重量上,蔬菜和水果是损失与浪费的最大来源(图1)。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含量的差异造成的;水果和蔬菜损失与浪费的重量很多都来自水。尽管如此,减少水果蔬菜的损失与浪费仍然很重要,因为这些食物为人类提供了大量健康生活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C和钾。
图2显示了每一种食物在热量上被损失与浪费的百分比。以卡路里为准,根茎类食物被损失与浪费的比例最高,达63%,水果蔬菜则是42%,同时,大约四分之一的谷物和海鲜被损失与浪费。
想要减少损失与浪费,首先必须找到它的所在之处。对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洞见。
从地域上看,大约56%的食物损失与浪费发生在发达地区:北美洲、大洋洲、欧洲,以及亚洲工业化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发展中地区占44%(图3)。人均来看,北美洲和大洋洲的问题格外严重(图4):从农场到餐桌,每人每天损失或浪费大约1500千卡热量。
从食物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全球24%的食物损失与浪费发生在生产环节,另外24%发生在处理和储存环节,35%发生在消费环节。这三个环节加在一起,占了全球食物损失与浪费的80%以上。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此处的差异也十分巨大,发达国家的浪费多发生在消费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处理和储存过程中的损失与浪费更严重。(图5)
图6显示,北美洲、大洋洲和欧洲的食物损失与浪费有超过一半发生在消费环节。相反,在南亚、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发生在生产和储存环节的食物损失与浪费分别占总量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这表明,在大部分发展中地区,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的重心应更偏向“农场”,在发达地区则应偏向“餐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城市地区都存在严重的食物浪费。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基础设施的欠缺甚至可能会导致其食物浪费水平比发达国家的城市更高。
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食物损失或浪费的比例在15%到25%之间(图6)。北美和大洋洲是例外,那里的损失与浪费大约占到所有食物供应量的42%,这说明那些地区需要集中力量减少浪费。
食物损失与浪费会对经济和环境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从经济角度看,它相当于投资的浪费,会损害食物价值链参与者的经济福利。例如,在消费阶段,一个普通美国四口之家每年浪费的食物平均价值高达1600美元,一个英国家庭每年平均浪费掉的食物价值则为680英镑,约1000美元。在中国,每年约有价值320亿美元的食物被扔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许多农民每天的收入不到2美元,而收割后的食物损失却高达每年40亿美元。
在环境方面,食物损失与浪费意味着不必要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水资源和土地的浪费。2009年,全球被损失与浪费掉的食物排放了约33-56亿公吨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当量),其最高值几乎相当于美国2011年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每年的食物损失与浪费大约相当于173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浪费,占农业用水总量的24%。土地方面,每年被损失与浪费食物占用了1.98亿公顷农田,和墨西哥的国土面积相当。每年还有2800万吨肥料被用来种植这些被损失与浪费的食物。除了这些已经量化的影响之外,为生产这些食物而消耗的大量资源也使得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服务受到了负面影响。
极低的效率意味着极大的节约空间。但这种潜力有多大? 2012年,欧盟委员会设立目标:到2020年将欧洲的食物损失与浪费率降低50%。我们的分析表明,如果将范围扩大到全球并将时限延长到2050年,而且该目标得以实现的话,那么与“一切照旧”的结果相比,全球每年可以少生产1314万亿千卡的食物【“一切照旧”的情景参见《世界资源报告:构建可持续的食物未来》系列报告第一期:《大平衡行动》(“The Great Balancing Act”)】。换句话说,从全球目前的食物供应量起步,要满足2050年的食物需求,每年有6000万亿千卡的差额要填;按热量计算,若能将全球食物损失与浪费的比例从24%削减到12%,即可填补这一差额的22%。因此,我们的分析表明,为了实现可持续的食物未来,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可作为全球首要策略之一。
一些先例已经看到了进展。2007至2010年间,英国的“浪费和资源行动计划”(Waste and Resource Action Programme, WRAP)成功减少了13%的家庭食物浪费。2009至2011年间,参与“考陶尔德承诺”(Courtauld Commitment,一项由WRAP召集的自愿承诺)第二阶段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减少了8.8%的食物和饮料浪费。贝宁、佛得角、印度和卢旺达的试点记录显示,在试用期间,各种低成本储存技术和处理操作减少了超过60%的食物损失。
然而,实现2050年前全球食物浪费减半的目标还是非常艰巨的。举例来说,随着全球中产阶级的扩增,即使发展中国家能成功减少生产和储存环节的食物损失,这些成果也可能被价值链消费端增加的食物浪费所抵消 。 而且,在任何地区,改变消费者行为都远非易事。 尽管如此,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的规模潜力和多重效益,无疑值得我们甘愿为之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