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言:
2020年2月12日到2月22日,共有85位写作者加入“我的食物简史”第一期写作计划,10天书写文本40期379篇,共计435553字......非常感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可以聚到一起,从关心自己的饮食出发,看到食物和我们自己、和家庭、和社区、和社会、和整个大自然(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关系与互动。
今天将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次难忘的买野味的经历。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二十多年前那场触目惊心的往事......
我所在的城市襄阳古城,有着2800年历史。在四十年前,来自北方的我们没有选择地留在了这里,完全是父母的原因。他们带着我们“转战”南北,也可以说是走南闯北,最后决定留下来,也是部队改编的需要。襄阳这个地方在南北交界,七省通衢,有大米更有面粉,用他们的话说,“有米有面”挺好。他们是纯北方人,多吃面食,对大米不是特别苛求,但粮店里买不到面粉可不行。随后,他们先后退休,我们姊妹四个都陆续融入了这座城市,成家立业,有了孩子。
记得二十年前,孩子有七八岁了,哥哥妹妹的孩子大小差不了多少,经常周末在一起聚一下。那时候一起聚不太讲究吃得多好,就是想孩子们在一起玩得开心。
一个周末,又是该聚的时候了。突然不知道谁提出说烧刺猬特别好吃。让我去菜场里去看看有没有刺猬卖,买几只。好吧,不会做菜,会吃啊!按吩咐照办,没想太多。
离住处不远,大概几百米的距离,有一个大型菜市场,远近闻名,东西很全,想买什么都有,而且市内一些特色餐馆,食材定点采购必须来这。
那天是领着孩子进去的,直奔生鲜摊档。看摊位上摆满了野兔、野鸡之类(二十年前还没有禁售这些)。孩子很好奇,看着这些就来了兴趣。问过了摊主,有刺猬,还独此一家,不能砍价。而且只卖肉,不卖皮。摊主说皮要回收。好吧,我也不吃皮。
“要吗?”
“要!”
摊主从生锈的铁笼子里抓了一只,刺猬顿时缩成一团,浑身刺全部支棱起来。他不由分说,拿起团状的刺猬,动作娴熟,刺猬肚皮朝上,只听见一阵阵像老鼠一样的叫声戛然而止。一只去了皮的刺猬就生生地放在了一旁,没了生息……当时我的脸色一定是很难看,旁边的一个摊主还解释说,就是这样,这样才新鲜!活宰啊,没见过这样的,人生头一次!
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对旁边摊位上的五颜六色的野鸡产生了兴趣,并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拔了一根鸡毛,摊主不乐意了。感觉自己神都没定下来,付了钱,还在为刺猬难受,就连忙道歉。摊主说不行,非要我买下他这只少了一根毛的野鸡。那种囧态,现在依然记得。提着刺猬,不住地道歉,又不能责怪孩子,孩子只是好奇。也许是看我心诚,他最后还是放过了我们。
那次聚餐,真是食不甘味。过去了二十多年,那次菜烧得什么味,完全记不得了,吃了没吃,也记不清了。但是刺猬短暂的挣扎一直在眼前。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动过吃野生动物的念头。
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
眼下疫情爆发,和人们猎食野生动物不无关系。人类是该反省自己了,只有对大自然心存敬畏,才能和地球和平相处。
作者:秉竹
“我的食物简史”写作者
报社编辑,现居湖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