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认真地吃完面,我开始喝汤,喝完放下筷子,看看妈妈的碗里还有大半碗面,爸爸也还埋着头在吃,毫无悬念,我又得了吃饭速度组第一名。
想想小时候,没有什么比哄我吃饭更有挑战的事情了。细胳膊细腿,能被风吹着走的烦恼现在再也不会有了。
自从疫情开始,就一直在家跟父母作伴。一日三餐都在家吃。我们通常早上会喝杂粮粥或小米南瓜粥,加上各种馒头、包子等面点。中午一般都是用新鲜的绿色蔬菜下面吃,一并把昨晚吃剩的菜消灭。晚餐依然是三顿中最有仪式感的。
掌勺的主厨通常是妈妈,爸爸乃备用大厨,在主厨因病不能上场的时候,冲锋陷阵地顶上。由于味蕾国际化,加上爱做味觉实验的臭毛病,我的三脚猫厨艺老早就受到主厨的鄙视。当然,为了聊表蹭吃蹭喝的感激之情,除了洗碗外,2月底,我有幸争取到了每天做一个菜的机会。
这时看到自己无意识地在碗底留了一小口汤,黄黄的汤色是我额外加入的姜黄粉。突然,想到在禅修时的五观堂吃饭,最后总要往碗里倒一点开水,把碗搁在左手上晃一晃,筷子帮个忙捋一捋贴在碗口的菜渣,然后把菜汤水一并喝下。
这个举动曾经在我心里激起不同寻常的涟漪。那是一种奇妙的,在此时此地,却和千千万万不在这个空间里的生命联结在一起的涟漪。此刻的我照顾好自己这个渴望饭食的身体,就是照顾了所有渴望饭食的生命,此地的我吃尽了所有碗里的饭食,就是爱惜无数让这碗饭食呈现的因缘。
一粒种子、泥土、阳光、雨露、空气、水、肥料、农具、农人、包装、运输卡车、市场、交易、天然气、大厨、调味料……
不管中间哪一个环节出错,眼前的这一碗饭食就可能全然不同。空间腾挪,不用到非洲,我就是黑龙江某偏远山村的孩子,每天带到学校充饥的只有少量的咸菜和馒头;斗转星移,在1950年代末,不用讶异,我可能也要靠吃树皮或观音土维生。
伸手去按热水瓶上的气压按钮,热水流出,慢慢晃了一下碗,把剩下的面汤一饮而尽。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世界所生产的粮食有三分之一被损失或浪费,数量达到每年13亿吨。而粮食未得到食用所浪费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所有用于生产粮食的资源(比如种子、水、饲料等)、金钱和劳动力都被浪费了”。
下次,如果我面前的盘子里还有食物,餐厅服务员就勤快地要来收餐盘的时候,我要记着把这个数据告诉他。
“根据WWF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中国每年食物浪费量约为1800万吨,相当于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平均每顿饭中10%的部分都会被浪费倒掉。”
下回组织宴请,或招待学生的时候,一定掂量好小心点菜,吃不完的打包带走。要是有机会再带学生去龙华寺吃素斋面的时候,我会少点一碗面,让吃不完的学生把面先匀出来。
*减少浪费
从小事做起——在家里减少食物份量,在餐馆选用大盘共享。
不浪费任何食物—— 将剩余食物用于下一顿饭或另一道菜。
按需采购—— 应当理性购物。将所需食物列一份清单,并按清单采购。不要超量购买。
避免偏见—— 购买“丑陋”或形状不规则的水果和蔬菜,因为它们只是看起来略有差别,但质量同样好。
检查冰箱—— 将食物储存在1-5摄氏度之间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鲜和延长保质期。
先进先出——尽量使用先前购买的食品,而且往冰箱和橱柜里堆放食品时,将先买的产品移到前面,将新买的产品放到后面。
了解日期—— “保质期”表示食物可安全食用的最后日期,而“此日期前最佳”是指在该日期之前食物的质量最好,但之后食用仍然是安全的。在食品包装袋上面还可找到的另一个日期标记是“此日期前出售”,它有助于生产商和零售商进行存货周转。
堆肥——出现一些食物垃圾可能无法避免,可以设立堆肥箱!
捐出余粮——分享既是关爱。
*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作者:Nova
“我的食物简史”写作者
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专业,从事留学生教育工作。喜欢写作,认为食物议题是非常重要的跨学科议题,食物领域发展潜力巨大。期待和大家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