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食物简史”
一个程序员的快手素食入门手册

  

植物性饮食作为个人对疫情的回应

 

2019年下半年,我尝试吃素2个月,因为体力不支以失败告终。

 

在此之后,我选择麻木地接受这个现实。这次失败的经历让我充分意识到,从价值观的认可转化为行动,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积累知识和经验。但终究人离不开一日三餐,偶尔也回避不了身体和灵魂的拷问:

 

- 吃素容易犯饿貌似很常见,但是我的舞蹈老师也吃素,我到底是饮食结构的哪部分出问题?

 

- 公司经常加班,自己准备食物简直是痴心妄想,素食的外卖和堂食选择太少,难道996不配吃素?

 

直到这次新冠疫情爆发,我决定再次接受挑战。

 

虽然目前科学界对新冠病毒的来源还没有定论,但回顾近年来一些重要的全球流行病爆发的原因,其中多与食用动物有关:SARS源于吃野生动物果子狸,禽流感源于鸡场密集化养殖,狭窄的饲养环境成为流感病毒的温床,疯牛病源于商人在草食性饲料中加入动物蛋白质从而提高牛肉产量,牛食用含染疫反刍动物肉骨粉的饲料后得病。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想不到人类会在“吃”这个最根本的生存问题上停摆。实际上,我们一直忽略食物议题。全球化的食物生产和供应链极其复杂和精细,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与此同时,密集养殖的畜牧业以及受其影响的单一化饲料(玉米、大豆)种植,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水、空气、土地。

 

我并非反对吃肉,而是反对工业化养殖无视动物、地球和人类健康的行为。我无法直接参加农业活动,但采用植物优先于动物的饮食结构,也是个体通过实践便能达成的积极改变。

 

疫情期间的长时间居家隔离,正好为重新建立与食物的关系提供很好的机会。为了减少传染机会,堂食和外卖都被取消了,我们从采购到烹饪都必须自食其力。既然都要花这么多的时间,不如借此良机把植物性饮食的实践重新捡起来。碰巧当时我报名参加口袋减脂营,每餐都需要打卡记录食物摄入信息,随身配备专业营养师提供咨(zhui)询(sha)。

  

植物蛋白取代动物蛋白

 

入门吃素最大的难点,首先是找到肉类的替代品。很多人普遍认为吃肉是为了补充蛋白质,却忽略了植物蛋白的存在。单论蛋白质含量的话,黄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5%,比牛肉的20.2%还高(见下表)。

 

动物和植物蛋白的含量列表

 

减脂营初期,由于对植物蛋白不熟悉,我经常被营养师投诉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补充能量而忽略蛋白质。碳水、蛋白质和蔬菜是能量的三大来源。一般人在正常期(非减脂期)需要摄入百分比分别是60%、25%和15%。蛋白质有促进新城代谢、调节激素平衡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同时它也能帮助肌肉更好地修复和生长,并减少流失。这些功能碳水都不能替代。

 

那么,到底哪种豆类或者豆制品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要吃多少?怎么算?在哪里找资料?我经常有无数个黑人问号。

 

直到有一天,我换了一种思路,用简单粗暴的程序员思维来解题。我把这个做法分为以下步骤 :

 

01 寻找豆界的蛋白质之王

 

下载并打开薄荷健康App -> 首页找“食物排行榜” -> 增肌/高蛋白-豆类 -> 在TOP 5 找到最喜欢的豆类(e.g. 腐竹) 

下载并打开下厨房App -> 首页搜索“腐竹” -> 找到全素+做过的人多的菜谱(e.g. 腐竹烧香菇)

  

02 分析分量

 

买到腐竹 -> 看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 -> 计算每餐蛋白质摄入量 -> 数学题来了!!!

 

已知:

整包腐竹重量为200g

在营养成分表中可知,以100g为单位计算,蛋白质的NRV% (营养素参考值百分比)为76% , 也就是占据每日建议摄入蛋白质含量的76%。


求每餐吃多少腐竹? 

 

解:

整包腐竹所含蛋白质占一天摄入的百分比 = 76% * 2  = 152%

每餐的蛋白质占据一日三餐蛋白质摄入的33.3%

整包腐竹可以分 152% ➗33.3% ≈ 5 份,每餐吃40g。

为什么要煮5份,看下面的第3点!

  

03 懒人备餐(meal prep)

 

每餐都吃住家饭 ≠ 每餐都要做饭!

准备饭菜的流程,包括了采购、清洗、分切和烹饪。事实上,准备2倍的分量,并不会需要你2倍的处理时间。所以一次性煮多份,煮好放进冰箱冷冻,要吃的时候拿出复热即可,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对于我,多次 = 4-5次。

 

假设早餐用豆浆机和蒸蛋机搞定蛋白质和碳水,4-5份菜可以吃4次午餐或者晚餐,也就是2天的进食量。1次做饭可以管住2天正餐都吃住家饭。这样你可以轻松地从堂食和外卖手中重新拿到食物的掌控权。当然,也减少了对堂食环境的安全性和外卖塑料盒造成污染的担忧。

 

1份做完现吃,4份放保鲜盒进冰箱冷藏

 

04 打开冰箱的冷门知识

 

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保质期。一般饭菜在冷藏区保存2-3天必须吃完,放冷冻区一般可以放1个月以上。当你需要食用时,最好前一天晚上提前把食物放到冷藏区,按照三大能量元素碳水、蛋白质和蔬菜来组合当天的食物,用微波炉解冻或者蒸煮复热到85度以上便可以开吃。

 

这种处理食物的方法也存在弊端。食物营养和口感都会打些折。绿叶菜会产生少量亚硝酸,但含量非常低。但对比食材和烹饪无法追踪的堂食或者外卖来讲,这些问题几乎可以忽略。

 

另外,食物放在冷藏区的哪个位置也有很多讲究。熟食放在温度偏高的最上层,蔬菜放在下面的高湿度区域。绿叶菜容易腐烂,最好在3天内吃完。吃之前才洗,这样可以保存更久。更多的冰箱保存食物的干货,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冰箱冷藏食物分布图(图片来自食栗派公众号)

  

无法取代的肉类营养元素?

 

我们可以在植物中找到取代动物蛋白的食物。但依然有些肉类食物包含的营养元素,植物并无法覆盖到。不少植物性饮食书籍都会涉及这部分的说明,而在《救命!逆转和预防致命疾病的科学饮食》的营养品补充(附录A)一章中,我找到最全面的讲解和替补方案:

 

- 维生素B12: 每周至少补充2500微克的营养补充剂,10块钱可以吃上1个月。

- 维生素D: 每天晒太阳15分钟合成。如果你生活在雾霾较多的地方,同样可以选择补充剂。

- ω-3脂肪酸:每天10克奇亚籽 亚麻籽或者核桃。

- 碘:多吃海苔海藻之类的海洋蔬菜,每天150微克。

 

你可能意识到了,植物性饮食需要具备系统性的营养知识和非常具有行动力的实践,需要消耗想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把长期目标切分到中短期目标会更轻松些。

 

我的做法是,每周设定一个主题性的目标,逐个攻克饮食板块。这周攻克植物蛋白,下周攻克海洋蔬菜。在每周采购食物之前,最好清理下冰箱和检查食物库存。这样你会很清楚知道这周是否达到目标,如何更好地储存食物或者规划不同食物采购或烹饪能减少浪费等等。 

 

拥抱食物多样性

 

以上介绍是针对素食入门者简单粗暴的方法。但人类需要的营养远远不止这些。营养学能帮助我们认识食物,但只有当你真正享受食物,找到自己喜欢的食材和口味,才会更容易长期坚持下去。

 

我的建议是,一开始保持弹性的要求,不想做饭时约下好友去当地好吃的素食店找下灵感。或者,现在放下手机,去参观下你家附近的菜市场。

 

米店五颜六色的五谷杂粮,会给你下顿的主食更多的灵感。在菜摊前停留一下,你是否能叫出所有蔬菜的名字?不妨找一个气色和心情都不错的摊主搭讪一下,当季最好吃的蔬菜是什么,怎么煮。你往往会收到价格平民又好吃的菜谱建议!

 

如果你偶尔吃肉,也不要太自暴自弃。食素和食荤,并不是0和1的黑白关系。如果植物占据饮食结构已经从过去的50%调整到95%,相信你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我对自己最小的要求是,当一盘肉端上来时,稍稍停留片刻,确认自己对这些问题是清醒的:肉从哪里来?这只动物可能在什么环境下生活过而又如何死去,而现在它将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如果能意识到这些,我便可以开始进食。



作者:冰娜

“我的食物简史”写作者

艺术和非政府组织管理专业毕业,现为专注于创意技术的程序员,对技术伦理、创意肢体开发和食物议题感兴趣。个人网站:https://berlina.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