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吃羊肉串了?老妈做的红烧鱼呢?冰箱里的酸奶怎么办?......"
2018年8月17日晚饭后,我问了自己一连串这样很具体的问题,因为我要做一个“重大”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和我几天前看到的影像有关。
15日晚,我感到面庞因为干掉的泪痕变得紧巴巴——屠夫对动物的辱骂和虐待,刚出生的牛崽吃不到牛奶只能喝牛血,被迫受精产奶的母牛乳头反复发炎甚至化脓……所有这些画面都被扫描进脑海,滚动放映。同时,我也才了解到一个新的概念——“工业化养殖”,这种在人类看来节约成本并且高效的养殖方式让饲养的动物过着地狱般的生活。
16日晚,我盯着放完纪录片的屏幕呆滞了两分钟——海陆空所有运输业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量的13%,而满足人类日常饮食需求的畜牧业竟高达18%;因为人们要吃鲜美的稀有鱼类,渔夫选用极细的网把海洋里大大小小的鱼”一网打尽”,在一些海域已无鱼可捕……
一直觉得自己与自然、动植物有天然的连结,也许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观察家里的植物可以很久而不厌烦,望着路边嫩绿的春芽内心就有难以抑制的欣喜,置身旷野或森林与草木生灵在一起感觉身体充满了新能量。
而身处北京,肉眼可见的空气污染和难以忽视的塑料问题时常让我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想要做点什么去尝试改变现状。
是的,开头记录的是我连续观看三部纪录片后的感受,它们是:《地球公民》、《奶牛阴谋》和《微妙的平衡:真相》。
喜欢在晚餐时间看纪录片——虽然早就被教育不专心吃饭容易消化不良。《地球公民》很早就在我的观看列表上了。15日晚看完它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被里面记录的影像吓到了——曾经习以为常的消费似乎成了一种犯罪。但我并没有在看完之后即刻产生素食的想法,因为身边几乎没有人素食,这样的”饮食”难道不”合理”吗?
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主题的其他纪录片,想要寻找更多线索帮自己确认“真相”。
于是,另外两部进入我的视野:《奶牛阴谋》的导演真是个令人佩服的执着的家伙。他冒着生命危险拍下这部影片,在片中他走访美国众多环保公益组织和相关机构,追问为何工业化养殖系统与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之间的紧密联系被“忽视”。
《奶牛阴谋》片中那位执着的导演 Kip Andersen
《微妙的平衡》则系统地揭示了素食的可行性和科学研究证实的对人类健康的诸多好处。可以说,三部片子就像结了盟,带我开始了这个旅程。
《奶牛阴谋》里有一位受访者让我印象深刻,他曾经营工业化养殖场四十余年,最终因为难以违背自己的良知还是选择改行。记得他在片中说,如果不选择纯素(比如仍然食用蛋奶),那和食肉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差别。因为蛋奶的消费需求仍然会让目前的工业化养殖系统继续运转。
内心的触动让我没有多加思索,就选择了纯素。
早餐,之前我几乎每天都会做以酸奶或牛奶打底的水果奶昔,再配上全麦面包和鸡蛋。素食第一天的早上,我睡眼惺忪带着惯性地打开冰箱去拿酸奶和鸡蛋,在关上冰箱的一刻,我突然想起了前一晚的”重大决定”,即刻清醒过来把它们放了回去。那天早上我只吃了水果和面包,喝了水。家里有点坚果,我临出门前也装进包包,担心自己撑不到中午。
午餐之前,我想起了自己还有半个月的Yota套餐(一个储值预订制的送餐服务),而我选的”均衡套餐”里一般都会有鱼或者肉。我赶紧拨打了他们的服务热线想要改为素食套餐。当天的午餐自然是来不及改了,还好我这个变动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更划算(均衡套餐更贵一些),所以Yota答应了我的请求。那天中午我把套餐里的牛肉,虾仁都分享给了同事,自己吃了素菜和粗粮饭。
吃完以后,我好像比午饭前更饿了。
因为晚上计划去健身,我照常去办公楼下的面包店买三明治,希望能边工作边吃完,7点就可以无负担地运动。我走进面包店,来到往日熟悉的冷柜前来回踱步细细看了两遍——没有一款三明治是纯素的。
身后的面包货架琳琅满目,我想着,面包总会有纯素的吧,探下身,仔细阅读着每一种面包的配料,而即便是最简单的面包也会含有黄油、乳酪、奶粉或者奶油。
那一天,我体会了什么叫”饥肠辘辘”,很受打击。
慢慢地我发现原来在看似个人可以主导的饮食上我并没有那么多的主动权:Yota的素食套餐里也会偶尔有鸡蛋制品,菜品比均衡套餐单调了很多;加了豆浆的早餐奶昔可真是不太可口,豆腥味与水果似乎怎么都不协调;在办公室周围的环境里,我竟然无法每天中午买到有豆腐或其他充足植物蛋白的午餐;在往日经常光顾的茶餐厅除了凉菜和少数炒青菜几乎只剩下米饭符合纯素要求……
在纯素初体验的两周里,我的体重直线下降了5斤,似乎哪里做错了。
当我提起自己开始素食,朋友一般都会问:为什么吃素啊?那你怎么补充蛋白质?会不会营养不够?如果我的纯素饮食只是把曾经吃的动物性食材移除的话,我觉得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担心。怎样找到好的替代品更新我的食谱来做到营养均衡呢?
只要稍稍探索过营养均衡这个话题,一定对 MyPlate 不陌生,中国也有类似的工具——膳食宝塔。这些工具很形象地帮助大众理解如何科学地安排饮食做到营养均衡。
在参考这样的营养工具之余,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和素食达人的经验分享,渐渐了解到一些从未听说过的可以替代动物性食材的植物性食材,比如可以代替干酪为意面增加风味和营养的营养酵母,可以帮忙补充omega-3的奇亚籽,可以代替肉排做三明治的天贝等等。
并不想因为素食让自己的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无法持续,还好原来的我也并非“无肉不欢”,所以更新食谱让自己仍旧可以享受美食不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任务。
早餐,我的食谱更新为:菠菜-香蕉-奇亚籽-坚果果昔。坚果用生的,需要提前一晚泡水,配上自己做的天然酵母面包。有时候也会煎天贝,但因为天贝都有塑料包装,所以不经常买。想喝奶咖的早晨就会用椰浆或植物奶代替牛奶混合咖啡,坚果谷物或椰香带来了无负担的幸福感。
午餐,由于工作的变动,我的办公地点从东单换到了国贸,在最开始的几个月也摸清了办公楼周边的素食选择。我开始尝试提出要求,比如请店家在做菜的时候不要放动物食材。
也因为这“额外”的沟通测试出了更加注重服务的餐厅——他们会尽可能用素食食材替换荤食让我这样的食客尽量不“吃亏”,每每此刻,我很是为他们的用心感动。
晚餐,繁忙的时候会在外就餐,素食选择不多让点餐变得无比轻松——通常都是素炒蔬菜搭配以豆腐或蘑菇。偶尔也会迁就家人”锅边素”。如果有时间在家做晚餐,我会选择碳水、蛋白和蔬菜一起完成的快手晚餐,比如味增汤豆腐蔬菜面,番茄蘑菇意面或者蒸红薯配清炒蔬菜加一种植物蛋白(豆制品、蘑菇,偶尔也会用鸡蛋)。
从一开始跌跌撞撞的尝试到欣然将探索食材和餐馆里的素食选择当作乐趣,大概历时半年。虽然我还是偶尔会妥协将鸡蛋纳入食谱,但这样的”妥协”暂时帮助我找到了和家人一起生活的平衡。我的素食选择也让餐桌从荤食为主转变成了“植物领先”。
这半年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用素食”养好自己”这件事上,似乎从未这样关注过自己的饮食——几乎所有曾经的饮食习惯都继承于父母对于三餐的安排。
不知道是素食,还是这种为一个小目标不断努力的尝试帮自己维持了积极的精神状态。
2018年是自己工作的第8个年头,回顾过去的成长很多是上司的指导和同事的激励带来的。而这一年,从做“食素的少数”这件事,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做自己想做的事带来的满足感,哪怕只是很小的事,哪怕做”少数”很难。
几乎每个隔周的周末我都会和当时还是男友的大象回他家吃饭,印象里最典型的”家宴”由六七道菜组成:叔叔引以为傲的”招牌”红烧肉,阿姨特意为爱吃海鲜的我准备的油焖虾或烧鱼,大象从小就爱吃的鸡翅,此外会配上番茄炒蛋、醋溜土豆丝、烧茄子等北方家庭喜爱的家常菜。在我撺掇大象多次提议后,才偶尔会加一个青菜。如果给家宴拍张照片,色调一定是“浓油赤酱”,绿色最多也就占画面一个小角落。
我开始吃素的消息是通过大象转达给叔叔阿姨的。此前我也纠结了很久是否要说,因为不想自己的选择给他们带来太多麻烦,甚至想着默默地”锅边素”就好。大象觉得那样我多半会没的吃,最终还是转达了这个消息。
那个周六,我怀着无比忐忑的心情跟在大象后面进家门,在门厅换鞋的时候不自觉的嗅了一下屋里飘来的饭香,与记忆中不太一样,有柿子椒入炒锅时的清新又微微呛口的味道。
未待我嗅闻清楚,我俩就来到了餐桌旁。招牌红烧肉还在,但除此以外都是素菜,有好几个菜是我第一次在叔叔阿姨家吃到:香葱炒豆腐,简单地葱花炝锅酱油调味竟凸显了豆腐的香和微微的甜;四喜烤麸,热菜凉吃,料足得绝对在外面吃不到——香菇,银耳,花生,青豆和烤麸卤在一起形成一种绵甜又咸鲜的混合口味;此外还有炝炒圆白菜、蒜蓉西兰花、柿子椒炒土豆片和番茄蛋汤。如果此时再拍照,画面中定有青红白绿黄。
站在桌前,我为这些为我做出的改变既”愧疚”又感动——干烤麸泡好怎么也需要两到三个小时,再和其他料炖煮晾凉,不知费了多少功夫。
阿姨招呼我道:”快坐下趁热吃,也不知道好不好吃,第一次做烤麸。”席间,他们问起我为什么开始素食,我先是抿着嘴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小声说”因为环保”。注意到他们更加疑惑的神情,我开始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日常饮食选择对于环境和动物的影响。
我平时不太爱说话,但那顿饭似乎都是我在说,也不晓得他们听进多少,又理解多少,但这份”任性”终究带来了一点家宴的变化,我希望这种变化也能为家人带来更多健康。
作者:悦
“我的食物简史“第三期写作者
一个仍在探索用素食养好自己的小吃货
一个迷恋割包的天然酵母面包爱好者
一个关注环保的HR
一个十月龄猫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