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制作人,2009耶鲁世界学者,亚洲文化协会奖金获得者(2008),中印学者(2008)和剑桥大学访问学人(2007)。导演的电影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并在包括纽约MoMA在内的众多场所放映。在包括苹果电脑店艺术家系列、歌德学院、南亚青年导演天才训练营等讲座或讲课,并担任国际电影节评委。曾任教中国传媒大学四年,并为欧盟援华项目工作三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和美国圣母大学,并于2015年获得杰出校友奖。2009年因拍摄《何以为食?》短片而关注食物。2019年与耶鲁、哈佛等高校共同创办食物领先论坛。
曾有15年以上在世界五百强及多家跨国公司负责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工作经验。在亿滋国际的大宗商品和战略采购国际团队负责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的策划和实施的工作;在卡夫食品和吉百利负责亚太道德采购项目,在公司的供应链中建立了负责任采购的机制;在阿迪达斯中国担任社会和环境事务经理。加入良食基金前,她曾在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工作,成功推进了农场动物福利项目在中国的落地和实施。近年来,带领良食基金团队,积极参与全球合作,致力于从消费端推动中国食物系统向健康可持续转型的实践。
2017在良食基金成立之初就做为项目负责人组织“良食路演”,在3个月内去到全国19个城市组织了39场工作坊,之后组织2018年“耶鲁的绿色餐饮之道”全国巡讲,并负责良食相关项目的管理工作。曾供职于世界500强公司,十多年项目管理经验,以推广可持续生活方式和有责任的消费为己任,从商业领域转型到公益领域。
在良食基金,他负责WET菜市场项目,致力于推动塑造更良善的城市食物环境;以及良食-中国行动平台的案例征集等各项工作,努力构建一个蓬勃发展的支持食物系统转型的生态系统。他还曾担任Act4Food Act4Change青年倡议大使、第十一届国际青年能源与气候变化峰会秘书长、探月学院可持续发展项目教练。
2020年,他取得了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硕士学位。他还是清华大学社会学专业法学学士、北京大学人权硕士项目学员。在众多感兴趣的学科和议题的交集中,他决心“搬砖建设”更可持续的食物系统。
良食基金策划总监、生物多样性食材项目负责人。前媒体人、非虚构作家、IFChina青原色首席故事官。超过十年公益、媒体、艺术、社区、写作等跨领域工作经验。疫情期间创立的影响力叙事写作营覆盖2000+华人。创立了万村影像、万村写作、和平影像等公共创作计划。联合发起的“义仓发展网络”在超过3000个社区实现公益产品规模化复制。
10年外企销售和市场的管理经验,8年餐饮行业创业者,创立过两个餐饮连锁品牌。2021年6月加入良食基金,开始健康、可持续饮食推广的探索和学习之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曾在加拿大学习和工作。学生时期在省议会绿党办公室的实习,让他深刻意识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威胁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研究生期间,他曾就职于当地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同时在可持续食物领域进行了自己的创业尝试,探索如何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对自然环境友好、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加入良食之后,彻底改变了我对食物的认知。吃饭没有那么简单,可持续健康的吃,包含了对我们共同享的这个星球的动物朋友们的关怀,对环境污染的担心和对自然资源浪费的忧虑。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我也为此感到恐惧,儿子是个善良又内向的孩子,最喜欢和动物做朋友和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我恐惧将来如何为我的儿子解释,人们是如何把他那些动物好朋友搬上餐桌之后大快朵颐的。作为一名母亲我选择不在只是关注儿子吃的是否健康和富有营养,我更加关注儿子将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希望我们的工作可以让你们了解良食,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加富有良知的世界。
食物,关乎身体健康和地球未来。因为植物性饮食的缘故,在2015年就曾进入到“何以为食”担任编辑工作。6年之后再次回归,还是相同的岗位,只不过随着良食基金的巨大发展,我对食物系统的认知也不断加深,也希望能够为可持续的未来做出自己的努力。
本科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后在美国学习农业经济和商业分析,并参与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自外部推动经济发展对促进健康饮食的局限性,因此最终选择为完善食物系统本身添砖加瓦。热爱动物,希望能在助力推动食物系统转型升级过程中,为实现养殖动物的福利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