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食物简史”
爱在一蔬一饭间 | 我的食物简史(上)

编者言:

2020年2月12日到2月22日,共有85位写作者加入“我的食物简史”第一期写作计划,10天书写文本40期379篇,共计435553字......非常感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可以聚到一起,从关心自己的饮食出发,看到食物和我们自己、和家庭、和社区、和社会、和整个大自然(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关系与互动。


今天,我们将和大家分享湘妹子雁心的食物简史。徜徉在雁心的文字之中,你不难发现“爱这个世界,美好的事情还多着呢”~


 

自述与缘起


  image.png

赏镜中自然


我出生在湖南衡阳(即雁城)的一个小山村,在山水田野中长大,高中开始进城念书。大学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接着到南京农业大学读社会学研究生。2008年毕业后,先后在南京、成都、长沙等地从事策划、文案、品牌推广工作。

  

2015年初,我因纪录片《穹顶之下》关注环境问题,并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推动组建、运营生态阅读平台《湘江书屋》以及环境写作社群《青朴写作营》一年多,那时注册微信公众号《湘江书记》,后改名为《雁心得一》,持续书写至今。

  

2016年春-2018年夏,全职从事环保,参与环保义卖、萤火虫与候鸟保护等项目,随即开启传统公益慈善研究,主笔《善镜——苏南传统慈善人物剪影》,今年或将出版。2018年秋至今,我回归土地和乡村,和伴侣探索自给自足的、晴耕雨读的简朴生活,学习生态农耕、自然建筑、植物染等,目前在湖南长沙湘江边的村子尝试营造生态家园,继续半农半X生活。

  

关注食物议题始于2015年,《寂静的春天》这本书让我深切认识到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的可怕,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土壤健康、生态农业,选购对环境友好的食物和洗护用品等,实践可持续的环保生活。2017年夏,得知简艺老师在扬州举办“良食峰会”,我报名做文字志愿者,写了几篇活动报道。近三年来,因种种机缘,我去到一些生态农场及社区,结识不少新农人,不仅是生态食材的消费者,也是生态农场的支持者、传播者,自然而然成了素食者。

  

因为自己对耕种有浓厚兴趣,在过去一年多时间我常在田间劳作,而且吃到自己种出的菜有无与伦比的幸福感,身心状态比以往都好,因此萌发做食物教育,让更多人认识、感受到良食的能量与意义。

  

2020年不寻常的春节刚过去,我看到简艺老师、李艺泓和朱清一起在推的写作计划《我的食物简史》,饶有兴趣,正是反思食物、生活、价值观、环境、关系、记忆的好机会。在那十天里,我共写了十篇千字文,有些内容是整合以往所写的食物部分。在写的过程中,我梳理自己的过去和当下,藉由食物探索自己、了解自己。

  

感谢食物,以及所有关心良食并为之努力的人们。

   

从湘辣到素淡


  image.png

2020鼠年第一餐


“湘妹子从小辣不怕,湘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吊一串辣椒碰嘴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宋祖英这首《辣妹子》传唱甚广。湘菜以香辣闻名,湖南人的家常菜也如此。作为祖辈十代以上居于湖南的湘妹子,我从小吃辣,无辣不欢。平时,家里饭菜以炒为主,几乎每样菜都点放辣椒,包括汤也是辣味。我记得最好吃的是妈妈做的擂茄子辣椒,夏天的开胃下饭菜,每次上桌都被快速消灭。剁椒鱼头、虎皮煎椒,也很受欢迎。

  

上高中以前,我和家人住在乡镇,四周是丘陵、小河、田地。蔬菜、豆腐、鱼、肉、鸡、蛋等都是本地乡民种植、养殖的,那时农药化肥除草剂很少用,可以说那时吃的都是生态健康食物。如今我的舌头依然敏感,喜爱食物原味,想必跟少时的饮食经历有密切关联。

  

初到北京念大学,一说到自己是湖南人,对方十有八九回应:“你很能吃辣吧。”我点点头。食堂的饭菜通常难以满足年轻的胃,不时跟室友到校外小店吃烤串、麻辣烫,加辣。那时无知,只图口爽,加上北方干燥,身体受不了,以青春痘抗议。之后读研、工作,仍嗜辣,仍长痘,持续好些年。 

 

直到三十而立之年,辗转碰壁,深夜痛哭后,安定一处,早睡早起,每天晨跑,饮食变得清淡、有节制。那时我已不爱吃辣,拒绝烧烤,但喜欢喝酸奶,不排斥肉食,周末煲骨头汤慰劳自己。

  

我成为非严格意义的素食者从关注雾霾、做环保志愿者开始,因为审视自己的生活,从食衣住行等日常细小处改变,身心慢慢洁净,口腹之欲顿减。

  

近四五年来,我认识了越来越多年轻的素食朋友,不都是佛门中人。谢谢简艺老师、素愫老师让我看到食物蕴藏的爱以及背后更大的世界。于我,吃素,是不忍,是慈心,是共生,是感恩,是惜福,是清净,是敬畏,是觉醒。

  

爱在一蔬一饭间


  image.png


2018年初,我因环保公益遇见他,后结为连理,至今我俩在一起吃了上千顿饭。虽是两个湖南人,我俩都不怎么吃辣,喜欢食物原本的滋味。能吃到一块儿,吃得开心满足,是我们在一起的的重要原因。

  

遇到他之前,我并非巧手厨娘,对食物和下厨没多大热情。打小我就把时间都给了书,家中自有厨艺高超的妈妈和妹妹掌勺,我是那种偶尔进厨房想帮忙被赶出的吃货。工作以后,自己摸索着做饭,煮粥、下面条、煲汤,味道自认为蛮好。

  

认识他以后,在厨房待的时间变多了,做饭更有动力了。因为他每次都吃光,我也有了更多信心。对了,他也会做饭,属于初级水平。经过近一年的用心练习,我的厨艺长进不少,还得到两位父亲的认可。

  

最近一两年,我喜欢自己动手做面食,他也是爱吃面的主儿,于是揉面的力气活多半交给他,晚饭后正好运动一下。烤面包继煎饼后成为我们早点的新宠,馒头、包子常轮着做,调理肠胃补虚的小面汤时常有做。晚上如无意外都是下面条吃,他手擀的发酵面条,带芝麻的,入口香软。

  

我俩喜欢逛菜市场,自带布袋,必买的是当季的叶子菜,我偏爱深色的蔬菜。豆制品几乎每天吃,我俩都爱豆腐。记得以前在无锡我们经常去一家现做的豆腐坊买,干净,种类多,嫩豆腐、白干、卤干、干丝、千张、百叶等,可以换着花样吃。自带一个大的搪瓷碗装豆腐,不用塑料袋。

  

我们都喜欢吃干净、简单无添加的食物,以蔬菜、豆制品为主,偶尔搭配爸妈寄来的干菜和鸡蛋。我们做菜多是蒸煮的方式,少油烟。少盐少油也是我俩的共识。午餐一锅炖或两三盘菜,三五种颜色,五六种食材。冬天煮汤多一些,最近大爱芋头萝卜豆汤。

  

因为认真对待的每一顿饭,滋养我们的生命,疗愈我们的身心。爱在一蔬一饭、一粥一汤中升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成长,彼此支持与包容。珍惜食物、好好吃饭很重要,我们这样做了很受益,希望分享给更多人。

   

躬耕乡土,不只为良食

  image.png


自去年春天始,我和伴侣探索理想的生活,希望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创造自给自足、可持续的生态家园。

  

去年五月,我们有缘去到湖南郴州莲塘村生活两三个月,见证并参与建设中的零污染生态村。我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在酵道孝道驻村团队做些事,包括田间和厨房的活,这一切都跟食物有关。 

 

村子四周有不少石头梯田,荒地也多。这里常见的农作物有玉米、土豆、红薯、辣椒、花生,还有茄子、芋头、四季豆、番茄、冬瓜、生姜、魔芋等。田边屋后多植有果树,核桃树、梨树、桃树、石榴树、板栗树等。野生的葛根挺多,山上还有美味的野菜,如紫背天葵。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我常看见村民们弯着腰在菜地里忙。他们笑着打招呼,问吃了吗。村里大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种菜是自家吃,他们种地大多会用农药、化肥、除草剂。 

 

我们用自然农法种水稻和蔬菜瓜果,做酵素和堆肥,改良土壤。多年受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有毒物质侵害的土地可以说是得了慢性病,堆肥如良药,调治土壤的各种病。有了肥沃健康的土壤,才能长出天然美味又养人的食物。得闲时,我们跟随村民叔叔上山采草药,用于熬制稻田驱虫药剂。

 

农事之余,我们在健康之家食堂做七八个人的早饭,大概持续一个月。伴侣擅长煎饼,紫苏土豆饼尤其赞,有时蒸红薯玉米芋头等。我用大锅熬煮杂粮八宝粥,加一点生姜,有时自己打豆浆,再烫一两盘绿叶菜,养肝。

  

用来熬粥的糙米、红米、小米、薏米、燕麦、藜麦、芸豆、赤小豆、绿豆、黄豆、黑豆、枸杞、百合等,大都是生态食材,熬出来的粥香浓可口。我们齐诵餐前感恩词,有时村中老人过来一起吃。

  

在村里,我们吃全素,有蔬菜、水果、豆制品、菌菇、海带、木耳、干菜等,挺丰富,菜地供应不上时,会向村民购买或到山下小镇采购。

  

村民好奇我们为什么来村里,伴侣说这里空气好、水好,我笑他的回答真像城里人。我来村里是因为真心喜欢乡村生活,亲手耕种,自给自足,在自然中过得自在。因为人活着得有精气神,种地让我更快乐,跟草木鸟虫更亲近,浸润在天地自然的大美中。

  

我们用善意和气力对待土地,种下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陪伴它们长大,这样收获的食物最是滋养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其实,田地多半荒芜的乡村更需要年轻人。

  


(待续)

作者:雁心 

“我的食物简史”写作者

自然讲师,自由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