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雨过来,木棉花“噗”地重重落地。翠竹微垂风吹水波,鹊鸲的叫声让我发现对岸松林边黄花风铃的召唤,湖光坡色映入眼帘。此时午后悄无人语,我独享当下的好春色。这是从今年年初六之后,我第二次到湖边漫步。
停很久没派送的《南宁晚报》,这几天又开始准时送达报箱了!老妈看过报后跟我说:“看,春耕备耕早稻。”
这久久不消停的新冠肺炎疫情,不知何时才能解除?但春耕不等人。2月20日报:一年之计在于春。南宁经开区依农时推进春耕生产,确保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有序下田,分散劳作。抓住气温回升,土壤墒情较好的有利条件,开展玉米、花生、早稻播种,尽早进行春耕生产。我一看到这,连忙问老妈:“这个时候种早稻啊?”“那不是啊,报纸都写啦!”
我的计划是种中稻的,可以偷点懒。不过思考几日,决定那就先试种一下早稻吧!
二月二,龙抬头,好日子,把谷来育。
从友明大哥给我的2019“广西南丹保育45个老品种”中挑它俩:1号红米和19号红叶米(友明大哥早期尝试做种子保育时留下的品种),按老妈的方法,先用温水泡它(温水有利于催它发芽),给它喂饱饱的水。
我们那园耕读学堂的小组长小青看见我的备耕早稻育种分享,开心的说起自家的育种情况:“我爸前天育的秧苗,今天种子刚开眼,看样子明天会发芽。我以前都是播种前就去学校了,这次终于有机会看到啦!”而我的过了三四天还没动静。记得以前表哥跟我说过,比起种子公司卖的种子,老品种没那么快育得出的。那就等等吧~
在育种的第五天,下过雨的午后,它俩总算突破谷壳露出头来,迎来3月。
19号红叶米总是先1号红米一步,在突破谷壳不停长时,又在谷壳尖突起一个头头来~
哇哇,今天(“九九”)19号有几粒家伙先于其它伙伴,再长出一个弯勾勾,超可爱ớ ₃ờ,并且跟第一根长出来的往相反方向伸长,而1号的没能再突破出来。
想想今日是“数九”之“九九”,气候要变暖和咯。此刻窗外又飘起雨来~请好好灌溉我的红草、紫草和老妈的南瓜苗苗吧!老妈说:“你看,这场雨下得透透的,我的南瓜苗种得多及时。”我心想着,看这生长速度和天气,惊蛰时分就可以把“一粒米”移到装好泥土的培植盆让它更好的长成秧苗,春分的时候,它应该就可以入桶安家了吧?
*一粒米的种植步骤
1. 准备:提前准备一个工具桶和谷种
准备桶用于装15斤泥+2斤嫩叶+没过二者的水,沤肥。
2. 收集泥和嫩叶开始沤肥,1-2个月的时间
需在育苗前就沤好肥。为了避免发酵不充分,期间起码要花一个星期搅拌、观察沤肥发酵情况。
3. 选种育苗,半个月
拿块小棉布或纱布包好谷种,放到装好温水的容器里泡着,每天或隔天换水,具体根据天气、环境、生长情况而定。
4. 插秧
秧苗长到约15-20厘米可移苗插秧。移到充分沤肥发酵的桶里。观察生长变化。
5. 抽穗扬花,耘田分蘖,长浆,成谷
观察稻花长出的情况,数抽了多少穗,有多少粒谷子,谷子里有浆没有。在桶里种植的耘田步骤就是给桶里水稻松土,让其分蘖根强壮起来多生出根系。
6. 谷子成熟,收稻穗
观察谷子饱满情况。庆丰收,收割。
7. 晒谷
8. 存仓
雨滴滴嗒嗒,继续下着,昨日采回的橘子花骨朵微开,插瓶里有暗香袭来。
来看看“一粒米”的阳台种植第十天,它们又有了啥变化?
发现19号红叶米,它连发出的根都有细微的紫红丝,并且很努力的向外伸展,而1号红米也有几粒长出第二根须须来。
看着眼前这一粒粒米,我不由想起友明大哥给我播下的种子。
那是2013年的深秋。背起一袋书,我就踏上白裤瑶之乡访友之旅~
黎夏家爷爷卜卦择日带我去里湖乡上赶墟。墟日里人头攒动,我逮着本地小有名气的“流浪诗人”骑摩托带我到了么另屯的山坳里。看柿子压弯枝头,“流浪诗人”顺势就给我来了几个。问了路,他指着对面:“看,那就是友明叔家。”
爷爷七十岁了,挑着点东西还健步如飞,一路上他都不停回头等着跟不上的我。
来到友明大哥家,看见楼上屋里挂满了各类种子,我开心的跟他讨。他说:“拿回去种哦!”
听他那么一说,吓我一跳,不好意思的解释,不是种,就是觉得好看,拿回去放着好看。他笑笑说:“试试嘛!”很认真的分给我,交代好我。那时我心虚得很,随便应了他,连连说不会种没地方种。在城里,哪有那么好种的,好麻烦的,种啥种?我心里暗自嘀咕。
不知道,这颗种子埋在我心里,等了多久才发芽啊!
2013年昆明第三届人类学纪录影像年度论坛的“植根于土地”影像系列放映中,友明大哥自己拍摄的纪录片《瑶山新禾》中有这样的镜头令我印象深刻:他没有人帮忙,自己拍摄自己,打开摄像机走入镜头中,自信自如地凝视着他热爱的水稻。
看到他蹲在田间对着种子们喃喃自语,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水稻,我想到了《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中的木村先生。他们都一样的坚定,木村先生培育出了“奇迹的苹果”,友明大哥培育出了“奇迹的水稻”。他经常说:“想出来就要去做。首先要自己观察,还要有想象力,然后再去实验研究,要敢想更要敢做。”
2016年8月,我再次来到他家,第一次真正的看见这些“奇迹稻穗”,真的嘢,茁壮地长满阳台,比我还高!!友明大哥告诉我:“城市里也可以照此方法推广种植,一粒米一个桶,种出一片“阳台水稻”。充分利用空间,种上一分地能解决吃饭的问题哦!
我身后就是比我还高的“奇迹稻穗”
春雷响,万物长。
蛰虫惊醒,万物伸懒腰。
草木萌动,破出一个春天。
惊蛰日是一年中初次阳气大动,
可顺势早起,在春光中活动四肢。
看雨初停,到大自然中去接触大地,
接收它初出的“清”气,抒解疫情中的郁闷。
这个好日子,也来给“一粒米”们活动一下吧!
移入培植盆:19号红叶米,每五粒放一个白盆里,共四盆二十粒。1号红米,一个黑盆丢五粒,共四盆二十粒。1号红米出芽率高,我随意抓出来的种子都发芽了,19号红叶米泡水后发现有3粒被虫吃和3粒没发芽。
我的小可爱们,乖乖的,好好长啊!加油^0^~
一直在想着,意外早种的早稻尝试,还没给它搞肥呢!没想到昨日下的中雨够久,带出隐藏在边边角角里的好多能量。
我们这里是坡地,一坡连着一坡,坡间的凹地有些就形成了鱼塘或湖泊或河流。我走到坡下草地边,看见昨日雨后留下的泥够黑,心想这不就是上天赐予我“一粒米”的“养分”吗?立马拿上桶和铲,把这好东西搞回去。
在城里难找肥找泥土。如何达到阳台种植“一粒米”的条件呢?友明大哥给出的办法是这样:收集15斤泥和2斤嫩叶,加上没过二者的水,在桶里沤肥。大约一两个月,桶里的泥和肥就足够支持“一粒米”长大。当然还要把它放在能见到光的阳台或窗台上。
第一次尝试种“一粒米”,多亏有友明大哥的帮助。
那次,友明大哥非常认真的拿出放大镜选好种,把培好的土装到容器里灌上水,并把种子育好。我小心的带着它们摇摇晃晃跟着我从山里进城到我家。就这样,我很放心的任它们在我家阳台茁壮成长,没水时就给它们加加水。
在我家阳台收获的第一把水稻
意外发现它们生命力非常顽强。2017年收割后,放在角落不管,它们居然又长起来了。友明大哥住在高寒山区,冬天比我们南宁冷,他那里一年就种一次中稻,而我们这边种早、晚两季稻。合适的水、土和温度给了它们机会,再次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我听说过“再生稻”,可是没想到我这样随意的养它们,它们还有这么强的生机。也许是“再生稻”,过冬不利于生长,它们长得没第一次好,第二次生命收获的只有第一次一半的产量。2018年底我继续留着它们,看看还能怎么长。它们居然能挨到2019年!我没有给它们换土移窝,它们抽穗更少了,就几穗,慢慢的没能活过2019年的冬天。
来到第十三天,南风两级,湿度居然达到百分百,回南天模式再次启动,光滑的墙面上又开始流泪,湿哒哒,到处都是可以发霉的节奏。
19号红叶米有一粒最棒,它从最长的须须和接近谷壳处中间抽出一丝绿意。在暖和的天气里,它那柔和的青色透出生气。1号红米看来对春雷的召唤没啥感觉,等待明天攀升到30°C促它蛰醒吧!
午饭后到坡顶空地进行野外采集。没想到这次滑滑菜(本地的一种野菜)飚长。老妈看我摘得一大把说:“你也不看看,那么大一场雨下过,正是它最当季的时候,长得不好才怪。”
滑滑菜
这绿油油的滑滑菜唤起了孩子们带我找嫩叶做绿肥的记忆。也是那一次,我才情真意切的感受到,友明大哥告诉我的给“一粒米”提供养分的方法:15斤泥+2斤嫩叶+没过二者的水。
什么是绿肥?我们那园学习小组的同学收集到的解答是:绿肥是指用绿色植物体制成的肥料,是一种养分完全的生物肥料。绿肥能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养分,最好是嫩的叶子,各种幼嫩茎叶含有丰富的养分,一旦在土壤中腐解,能大量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以及各种微量元素。
孩子们可不会这样解释,他们带着我找大嫩叶,真的很大的叶子,比我脸还大。一路找,一路就给我上了堂生动有趣的自然教育课:找叶子和它的好。
友明大哥家小孙子学爷爷,看它们缺水给它们补水
第十六天,东北风3级,湿度56%,气温22°。
1号红米有14粒突破谷壳和第一个长须须之间,那突破口在须须薄弱处抽出有绿意的尖芽,有点像笋向上抽尖尖。19号红叶米有12粒冒出绿芽尖来,有两粒最先舒展开叶片并尖头包红边哦!两个品种谷子共40粒育种,大多数家伙(26粒)都抽芽咯。昨天热,有一粒19号红叶米长得飞快到3厘米高,有两粒超过2厘米高;而1号红米三粒都有2厘米高。
也许是昨天热长得快,居然没发现,原来第一张叶片抽出,是在绿芽尖里破除白保护膜而出的。今天再看看每一个它们,才发现绿芽出来之后,渐渐的,最早长出来的白须须开始卷曲,失去吸水的功能,枯萎收缩;第二个生长出来的白须须充分发挥吸水的能力,努力往土里长,供给第三个生长出来的绿芽尖所需要的养分;第四个长出来的叶片,努力吸收太阳、雨露、空气等大自然伙伴的能量,突破绿芽尖的保护膜舒展开,而绿芽尖还在向外延伸保护着那第一片叶子。
天气宜人,大家下午都到球场来活动筋骨,召唤安琪、珊珊和小胖几个小朋友一起观察“哪一粒米长得最高”,一致认定是19号红叶米。
去年,珊珊在家门口(我家对面二十米开外的窗前)种下的“一粒米”是所有“一粒米”中长得最好的。可能是有赖于日照充足和珊婆得空补水。看高度,接近友明大哥阳台种植的高度了。种在希希家小花园旁边的那“一粒米”,也有好几穗谷子收获。安琪和宝哥也不时下来看看我们的“一粒米”小家庭。
我们的“一粒米”小家庭
最有趣的是去年摆摊卖“一粒米”的经历。小学校园里的某个读书周,我突发奇想拎着“一粒米”就去,对话由此展开~
“这个是什么?”
“水稻的秧苗,就是从一粒稻谷里长出来的。”
“卖吗?”
“卖呀!”
“多少钱?”
“一粒稻谷五毛,一般买两粒我会送一粒哦!就是一元三粒稻谷。”
“这个小草,可以长出米来是吗?”
“额,这个是像草的水稻秧苗,你养好了就可以收稻谷,剥开它的谷壳,你就有米了!”
“你看就这样,打开这粒谷子里面就是一粒米”
“好的,要一盆。”
......
没想到卖出四十多元。这个小插曲,促成了我周围“一粒米”的阳台种植。
更让我开心的是,今天碰到小胖,他拉着妈妈和奶奶跟我说,还要买来一起种,其他小伙伴也要继续种。
此时,阳光洒在每一张灿烂的笑脸上。
作者:莎莲
“我的食物简史”写作者
广西南宁人,关注在地文化保育